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是精準扶貧“五個一批”的首個一批。
8年精準脫貧,5年脫貧攻堅,重慶市大力實施產業扶貧,發展了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產業,帶動了貧困戶增收脫貧,激發了貧困戶內生動力,為重慶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奠定堅實基礎、為重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長遠保障。站在產業扶貧向產業振興過渡的關鍵時期——
春和景明,繁花似錦;巴渝大地,生機盎然。
在巫山曲尺鄉,長江三峽兩岸潔白的李花星星點點,美得讓人窒息;
在奉節草堂鎮,沿江拾級而上的柑橘林滿目蔥蘢,橘香沁人心脾;
在涪陵南沱鎮,郁郁蔥蔥的龍眼樹下,村民熱火朝天地忙著施肥鋤草……
放眼巴渝,8年前栽種的一株株小樹苗,經過8載春秋的雨露浸潤,如今長成粗壯的大樹,成為當地脫貧戶持續增收的“金果果”。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是防止返貧和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的重要保障。
8年來,重慶始終把落實精準方略貫穿于產業扶貧全過程,抓緊抓實抓細,通過搭建產業扶貧大體系,推動產業扶貧走深走實,為重慶高質量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作出重要貢獻,也更是為全市農業高質量發展積累寶貴經驗。
潮涌催人進,風正好揚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產業扶貧正向著產業振興闊步邁進,續寫新的輝煌。
產業扶貧大體系
為重慶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作出巨大貢獻
貧困是人類社會的頑疾。反貧困始終是古今中外治國安邦的一件大事。
今年2月召開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在這份史詩級的偉大壯舉中,重慶有14個國家級貧困區縣、4個市級貧困區縣全部脫貧摘帽,1919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動態識別的190.6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重慶交出滿意答卷,在于一以貫之貫徹落實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這個基本方略,數據最有說服力。
歷經8年精準脫貧,5年脫貧攻堅,重慶發展了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產業,堅持走“小規模、多品種、高品質、好價錢”的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路子,培育壯大了涪陵榨菜、奉節臍橙、巫山脆李等系列扶貧特色產業,33個有扶貧任務的區縣建設各類產業扶貧基地5.6萬個,18個貧困區縣發展特色產業基地843萬畝,覆蓋建卡貧困戶90%以上。
同時,為培育壯大扶貧主導產業,制定出臺了《全市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大力實施“十百千”工程,指導和支持各區縣因地制宜培育2—3個主導產業,各脫貧村發展1個增收產業。大力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村級集體經濟、家庭農場和農村致富帶頭人“四大主體”,推進產業帶貧益貧落地。抓好科技服務、產銷對接、風險防范、基地管護“四大關鍵”,提升產業扶貧質量和可持續性。14個國家重點貧困區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8044元增加到2020年的15019元,年均增長11.2%;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4920元增加到2020年的11581元,年均增長15.34%。
在奉節,經過8年持續努力,一棵臍橙樹“長”成扶貧主導產業,長江流域兩岸種植850多萬株。如今,臍橙產值達11億元,占全縣農業產值的20%,成為當地30余萬名果農脫貧增收的“搖錢樹”。
在豐都,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圍繞“一心兩極三帶”布局,大力發展以肉牛、雞、紅心柚為拳頭產業的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形成了“1+6+X”扶貧產業格局,建成了沿長江、龍河、渠(碧)溪河3個經濟帶,推動扶貧產業由分散布局、單一發展逐步向區域化布局、集群化發展。
“在提高產業到戶覆蓋率的同時,還注重脫貧產業品牌打造,推動產業‘接二連三’,構建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等產業扶貧大體系。”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
為實現短期可脫貧、長遠能增收目標,推動產業扶貧走深走實,市農業農村委實施了貧困地區特色產業提升工程,開展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農產品電商扶貧行動,推動產業扶貧向產業振興提升。在18個貧困區縣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產業集群1個,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縣6個,培育鄉村旅游示范鄉鎮55個、示范村點254個。
同時,市農業農村委還更加注重消費扶貧和農業品牌打造,先后通過電商扶貧、消費扶貧,推進品牌農產品上京東,貧困區縣23個農產品在央視等媒體免費展播,組織參加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20余場次。通過魯渝扶貧協作,先后開展“巴味渝珍香落齊魯”“十萬噸渝貨進山東”等活動,近3年累計銷售農產品6億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市農業農村委還牽頭打造了“巴味渝珍”市級農產品公用品牌,如今授權使用貧困區縣產品305個,11個產品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19年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并積極鼓勵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消費扶貧。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8年不斷努力,產業扶貧結下了累累碩果,為支撐全市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支撐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支撐我們闊步邁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了重要貢獻。
堅持產業扶貧精準方略
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積累寶貴經驗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產業扶貧能否讓脫貧戶可持續增收,關鍵在于精準施策上。”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為落實精準方略,全市建立了產業精準到戶臺賬,對每個貧困戶建立扶貧產業發展、利益聯結檔案,實行動態監測和指導調度,精準掌握每個貧困戶扶貧產業狀況,為精準指導貧困戶產業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8年精準扶貧,5年脫貧攻堅,全市產業到戶46.7萬戶,覆蓋全市90%以上的建卡貧困戶。這套農業產業扶貧精準方略,為重慶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從來沒想過地里還能刨出‘金豆豆’,一年光種洋芋就有數千元的收入。”提起村干部因地制宜發動大家種植的洋芋產業,巫溪縣尖山鎮太坪村5組的脫貧戶吳祖翠高興得合不攏嘴。
吳祖翠喜笑顏開的背后,佐證的是重慶堅持產業指導到村、產業項目幫扶到戶的思路。如今,按照這一機制,巫溪全縣有勞動能力和發展意愿的脫貧戶都實現了特色扶貧產業的全覆蓋。
“產業扶貧是一個大概念,搞什么、在哪兒搞、誰來搞、賣給誰,都要精準。”為打通產業精準到村到戶“最后一公里”,建立了市、區縣、鎮(鄉)村、貧困戶四級產業指導體系。市級層面,組建18個產業扶貧工作技術指導組,定點聯系指導33個有扶貧任務區縣和18個深度貧困鄉鎮;區縣層面, 14個國家重點貧困區縣建立101個技術專家組,組織專家459名包鄉指導;鄉鎮層面,組織6600余名農技人員包村服務;農戶層面,建立貧困戶產業發展指導員制度,全市選聘產業發展指導員2.87萬人,推廣“雙對接雙選擇”產業到戶機制,幫助貧困戶落實產業項目、幫助產品銷售等。
此外,為鼓勵貧困戶發展到戶產業,市農業農村委還精準指導區縣完善了到戶產業扶持的財政投入、農業保險、貸款擔保、信貸支持等政策措施和補助標準,組織開展“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創建工作。截至目前,貧困區縣創建“一村一品”示范村鎮達242個。
“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長效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鄉親們持續獲益。”對此,市農業農村委推動產業扶貧與“三變”改革、股權化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相結合,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建立起多種利益聯結方式,讓脫貧戶真正從產業發展中受益。
與此同時,為促成各新型經營主體構建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市農業農村委牽頭制定出臺了《關于健全完善產業發展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完善產業扶貧帶貧機制防止“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的通知》,推廣資產收益、土地流轉、資金入股等8種聯結方式,同時明確經營主體帶貧責任和支持措施,完善收益分配機制,確保貧困群眾穩定脫貧、逐步致富。
乘勢而上迎挑戰
加快探索產業扶貧同產業振興有效銜接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市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實行“三個轉變”:產業幫扶由快速覆蓋向長期培育轉變;由重點支持貧困村、貧困戶向脫貧地區全域覆蓋、全體受益轉變;由主要支持種養環節向全產業鏈條拓展轉變。
接下來,市農業農村委將重點圍繞規劃、政策、工作、保障、銜接等,著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和“一區兩群”農業協調發展,促進產業扶貧向產業振興提升,以產業振興鞏固擴大產業扶貧成果,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實施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編制實施產業規劃,以脫貧區縣為單位規劃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每個脫貧區縣選擇1—2個主導產業作為支持重點,推進脫貧地區“三品一標”建設,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推進產業特色化、規模化、品牌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
——穩定并加強產業扶持政策。加大財政投入,重點支持培育和壯大欠發達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創新金融服務,調整完善針對脫貧人口的小額信貸政策,鼓勵符合貸款條件的對象申請創業擔保貸款發展特色產業;完善用地政策,統籌安排用地規模和計劃指標,優先保障脫貧區縣特色產業用地需要;建立脫貧地區特色產業發展項目庫,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項目庫實現共建、共享、共用。
——強化產業發展服務支撐。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健全技術服務機制,繼續在脫貧區縣優化設置產業技術專家組隊伍;健全聯農帶農機制,引導各類企業等社會組織參與幫扶;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建立健全特色產業基地管護責任制,定人、定責、定基地、定農戶督促指導管護。
——加強統籌協調。健全市負總責、區縣鄉鎮抓落實、行業部門主管的工作機制。持續抓好脫貧區縣產業發展指導,繼續堅持對原18個深度貧困鄉鎮派駐產業技術指導組,加強脫貧地區產業發展支持政策解讀和業務培訓。
到2025年,脫貧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基礎更加穩固,產業布局更加優化。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更加健全完善,規模化、品牌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每個脫貧區縣壯大2-3個特色主導產業,建成一批綠色標準化生產基地,培育一批帶動力強的農業企業集團,打造一批影響力大的特色品牌。面向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漸完善,農戶與鄉村產業發展利益聯結更加緊密。脫貧地區產業發展活力持續增強,成為農民群眾增收致富和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
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大美鄉村畫卷正在巴渝大地上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