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春以后,貴州黔南各大茶山陸續傳來春茶開采的消息。這縷清冽鮮爽的香味,承載著茶農增收致富的希望。
平塘縣大塘鎮新光村,65歲的周乾英早早爬上茶山,她每天可以采兩斤左右茶青,領得一百多塊錢的工資。因為茶葉,這個曾經貧困的家庭,在2019年已實現脫貧。
周乾英所在的大塘鎮位于平均海拔1150米的苦寒山區,是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同時也是省級生態茶產業園區。經過10多年培育,10萬畝茶園替代了曾經的荒山荒坡,茶葉年產量1568噸,茶葉總產值4.56億元,涉茶人口1萬人以上,帶動建檔立卡戶733戶,戶均增收2.3萬元以上。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
“十三五”期間,黔南有效整合東西部扶貧協作、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區域發展等扶貧資源,聚焦農村產業革命,以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為目標,大力發展茶葉、蔬菜、水果、刺梨、中藥材、生豬、生態家禽等山區特色優勢產業,增強農村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走出了一條具有貴州山區特色的產業扶貧之路,鄉村變美、產業變強、村民變富。
產業興旺扮靚美麗鄉村
從月亮山麓到苗嶺之巔,從紅水河畔到烏江沿岸,在黔南2.6萬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土地上,實現了山區傳統農業向現代山地高效生態農業的精彩“變身”,以茶葉、刺梨、蔬果、藥材等為主的優勢特色產業,突破了貴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的千年俗諺,源源不斷地釋放出綠色紅利,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得益彰。
黔南從高品質茶葉生長環境和宜居養生角度,大力推動茶產業從簡單的物質消費向旅游文化享受的多樣化、多層次轉型發展,將都勻毛尖茶與優美的自然風景、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整合,推動茶旅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條,開發以茶為載體的高端休閑養生產業,形成一批茶旅融合、茶文結合的產業新業態,打造了都勻毛尖鎮、貴定云霧鎮、獨山影山鎮、甕安建中鎮等茶旅小鎮,茶園變公園、茶區變景區,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實現雙豐收。
在三都交梨,順著山勢連綿起伏的水晶葡萄,演繹了“山有多高葡萄就有多高”的產業傳奇,曾經的亂石坡變成了美麗風景,交梨鄉成為黔南鄉村旅游的葡萄專業鄉,葡萄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
20多年前的龍里縣茶香村,全村156戶、657人,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砍樹換錢是村民的主要生活來源。改變小山村命運的,是一枚叫做“刺梨”的山野果子?!拔疫€記得,當時種在屋后的3畝刺梨,光鮮果就賣出3.6萬元,貴陽的商販直接到地頭采,每斤3元,搶瘋完?!鳖櫳锌〉母赣H就是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村民,在那個“種一年包谷只夠吃半年”的年代,一下子從貧困戶變成了萬元戶的增收故事,讓全村群眾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如今的茶香村,刺梨總收入超千萬元,人均純收入1.2萬元,形成了“十里刺梨溝”的壯麗景觀,每年的花期和果期,客人蜂擁而至,舉辦了多屆“刺梨賞花品果節”和中國山地自行車公開賽,“十里刺梨溝”成為中國最美的山地自行車賽道。
“十三五”期間,全州各地依托無數的茶山、刺梨山、藥材山和花果山,大力發展田園觀光、采摘體驗、城郊農園等休閑農業,形成了生態農莊、高山茶園、采摘籬園、山水人家等鄉村旅游新業態,培育了一批旅游農業龍頭企業,打造了一批高標準蔬果、茶葉、花卉等觀光農業基地,形成了民族文化觀光旅游型、農家樂型、深度文化體驗型、生態農業觀光型等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推出貴定金海雪山四季花谷景區、福泉黃絲觀光休閑農業旅游度假區、惠水桔鄉花海休閑旅游村、三都“葡萄長廊”觀光農業、平塘“山水記憶·鄉愁京舟”養生樂園等農旅融合示范點,農旅“聯姻”催生的“美麗經濟”,成為黔南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的最大底氣。
做優做強打造產業典范
近年來,黔南不斷優化招商營商環境,相繼引進上海東方希望集團、河南牧原集團等15家大型龍頭企業落戶黔南,其中,全國排名前10強的生豬養殖龍頭企業落戶8家,前20強生豬養殖龍頭企業落戶13家。項目按照全環節、高標準、高質量、生態化、自動化、良種化的建設思路,規范圈舍建設標準、設施設備標準、生物防護規程、環保控制標準,提高規模豬場的綜合生產水平、技術水平、防疫水平、生態環保水平和經濟效益。黔南生豬產業正在從“散、小”養殖向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轉變和發展。
“十三五”期間,農村產業革命成為引領山地特色農業實現轉型升級、高效發展的重要抓手。有數據顯示,2020年底,全州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總產值達381.53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86.8%。
黔南利用立體氣候、土地資源、生態特色和特色農產品等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種養業,整合資源,扶持農民,啟發民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全力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在實踐探索中提煉形成的“農村產業革命精準打法七條”,突出解決了“選什么、種什么,誰來干、怎么干,規模化、產業化,有品無牌、市場競爭力弱,誰來賣、賣給誰,怎么聯、可持續,學什么、怎么學”等問題,成為黔南縱深推動農村產業革命基礎更牢、結構更優、活力更強、發展更快的行動指南,促進了基地規?;?、設施現代化、種養標準化、服務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發展。聚焦“銷售”難點、熱點、痛點問題,提出的“快、統、通、調、比、實”“六字箴言”,成為黔南加大農產品銷售保農民增收保脫貧成效的最有力措施。
茶葉、蔬菜、刺梨、水果、生態畜牧、中藥材等特色產業齊頭并進,成為黔南“生態美、百姓富”的產業典范,培育了都勻毛尖茶、龍里刺梨、長順綠殼蛋雞、羅甸火龍果等17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打造了一批獨具特色的優勢品牌,“兩品一標”認證面積267.5萬畝,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升到48%,全州農作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5.63%,形成了“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全州323個壩區結構調整實現全覆蓋,壩區成為黔南農業現代化的樣板田、科技田、效益田,樣板壩區平均畝產值達到12000元以上,達標壩區平均畝產值達到8421元。全州共培育農業龍頭企業784,發展專業合作社7484個、家庭農場2203 個、種養加銷專業大戶552戶,18個基地獲批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保供基地。
資源疊加助力群眾致富
去年,長順縣廣順鎮核子村新堯組農民潘國才種植茭白165畝,產量19.7萬公斤,產值152.4萬元,扣除成本90萬元,純收入62.4萬元。加上4.44萬元的分紅,總收入66.84萬元,成為全村最靚的茭白種植明星。
核子村是黔南農村產業“明星村”。該村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組織經營方式,農戶通過“反租倒包”,在劃定的區域內按技術標準種植茭白,產品交由合作社統一銷售,后期按照“30%為農戶種植產量的二次分紅;20%為農戶土地入股的二次分紅;20%為合作社理事成員管理績效獎勵;10%為農戶原始股分紅;10%為村集體經濟積累;10%為合作社后續發展資金”的比例進行收益分配,兼顧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利益,激發了農戶參與生產、管理的積極性,確保了產量和產品質量。去年,全村種植茭白3000畝,產量450萬公斤,產值2070萬元,帶動481戶土地入股戶和種植戶戶均增收2.11萬元(含分紅)。覆蓋勞動力1100人,年人均收入2900元。
“十三五”以來,黔南充分發揮企業和農民兩方面的積極性,鼓勵、組織、引導龍頭企業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靈活的利益連接方式與農民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將千家萬戶的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通過利益聯結,龍頭企業提供資金、技術、負責產品銷售,合作社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分享到農業產業增值收益,加快了脫貧攻堅步伐。
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農戶的深度融合,使家庭承包經營、企業化經營和合作經營的優勢得到疊加,涌現出一大批規模大戶和新型職業農民,推進了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化、產業化、合作化和職業化,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悄然轉型,傳統的農民身份正在改變,成為農村產業革命的生力軍。
2020年,全州農業產業覆蓋建檔立卡戶17.96萬戶、66.96萬(次),實現產業全覆蓋。全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876元,增速連續10年高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農民獲得感、幸福感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