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農業的不斷推進,粗放、零散農業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發展需要。摒棄傳統農業分散發展模式,建立以農業為中心、集聚大量具有共性和互補性的企業和機構的農業產業集群,才能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協同化,進而提高產業增加值。
近年來,甘肅省聚焦優勢特色品種,整合產業發展要素,形成規模效益洼地,大力推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讓“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最大限度釋放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發展的“乘數效應”。
立足現實,產業集聚是必然
“一畦田”式的粗放、零散農業,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需要。這一點,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板橋鎮紅橋莊園、平川鎮三二村千畝葡萄基地、沙河鎮供銷百惠物流園、倪家營隴園春設施農業、扎爾墩灘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示范園區、戈壁農業小鎮……
近年來,臨澤縣在農業產業集聚化上不遺余力。該縣近年來整合涉農資金4.5億元,大力發展以絲路寒旱農業為主的現代農業,培育打造了一批示范基地。全縣以戈壁設施農業為主的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發展面積達到6.4萬畝,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入會會員達到12103人,占全縣總農業人口數量的12.7%,帶動全縣3.16萬人參與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發展,全縣總農業人口參與現代絲路寒旱農業開發覆蓋比率達到30.21%。
關于產業集群的布局,并非僅出現在地廣人稀的河西走廊。
今年,我省在抓好5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產業集群和29個產業強鎮建設的基礎上,啟動實施了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行動,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新創建26個示范園,力爭三年內把隴西中藥材、安定馬鈴薯、環縣肉羊、涼州奶牛、甘州肉牛、榆中高原夏菜、靜寧蘋果等10個特色產業打造成百億級現代產業園區,帶動形成中藥材、高原夏菜等一批千億級產業,做大做強縣域主導產業。目前,全省各縣正在編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方案,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每年都能從項目中獲得獎補支持。
只有摒棄傳統農業分散發展模式,建立以農業為中心、集聚了大量具有共性和互補性的企業和機構的農業產業集群,才能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協同化,進而提高產業增加值。對此,全省上下已有共識。
目前,我省農業集聚化發展,已打下了堅實的底子,一家一戶的零散種植,正在逐步規模化、市場化、產業化。據統計,全省已有200多萬戶小農戶嵌入產業鏈條,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3239.6億元,農民人均優勢特色產業收入7731元。
在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的總目標下,我省正通過推進綠色標準化種養基地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加快形成“一鄉一業”“連鄉成片”“跨縣成帶”“集群成鏈”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目前,全省現代絲路寒旱農業規模效應初顯、產業集聚逐步增強。
因地制宜,特色農業顯身手
今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公布2021年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名單,甘味平涼紅牛產業集群榜上有名。
平涼市將平涼紅牛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持之以恒大力推進,基地規模持續擴大,飼草料保障更加堅實,科技支撐成效顯著,產業鏈條不斷延伸。至2020年底,平涼市牛飼養量達81.46萬頭、出欄量35.59萬頭,累計建成規模養牛場426個,扶持養牛大戶1.6萬戶,發展養牛專業合作社1012個,帶動8.4萬貧困戶發展牛產業。同時,依托平涼紅牛品質優勢,相繼培育了“旭康”“凱灃”“伊通”系列肉食品和“景興”“金江”牌牛骨髓油茶以及“童家”餐飲等一批知名企業品牌。
近年來,我省著力通過聚焦優勢特色品種,突出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大力推動產業形態由“小特產”轉變為“大產業”。目前,省內各地建設了眾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為現代寒旱農業的發展強基固本。
在慶陽市,特色產業集群化卓有成效,甚至每個縣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產業。正寧縣短短兩年時間便打造成集早勝牛品種保護、良種繁育、標準化養殖、屠宰加工和品牌打造為一體的肉牛全產業鏈,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和“投母收犢”辦法,建起了讓更多農戶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的三方利益聯結共贏機制;寧縣依托創建國家級現代蘋果產業園,狠抓苗木繁育、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基地、加工物流園建設、“甘味”品牌打造和線上營銷等關鍵環節,矮化密砧苗木每株成本由80元降低至40元,建園成本每畝降低6000到8000元,推動建成了16萬畝矮化密植果園,氣調庫庫容兩年提升12萬噸,研發出了蘋果脆片、飲料等加工產品,形成了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發展格局,蘋果產業已成為推動寧縣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性主導產業;鎮原縣則充分發揮甘肅圣越這一大型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建成了西北地區投資規模最大、產業鏈條最完整的肉雞產業體系,目前年生產加工銷售肉雞3500萬只,力爭通過3-5年努力,產能達到1.2億只,打造成為百億級龍頭企業。
在擴大現代絲路寒旱農業規模和確保特色農產品質量的同時,甘肅省進一步推動“甘味”品牌融入市場,提升產業效益,并通過遴選第二批區域公用品牌、廣泛設立“甘味”農產品展銷直播中心、品牌展銷中心等系列組合拳,打出了“甘味”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使甘肅省特色農產品有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這一系列舉措,讓甘肅特色產業集群化發展邁向快車道。
產業聚集,釋放乘數效應
農業由“平面分散”向“集群發展”轉變,將促使農業特色產業快速發展,這也將極大提升帶貧能力,促進鄉村振興。
近年來,我省以“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產業為主攻方向,拉開架勢培育壯大富民產業,目前六大特色產業增加值已達753億元,帶動群眾人均增收超過4000元。此外,還建成扶貧車間2546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096家,開發各類農村公益性崗位30.5萬個,產業扶貧讓農村面貌煥然一新。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農民是受益者、主力軍,“錢袋子”能不能鼓起來,增收后勁足不足,直接關乎廣大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臨洮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在產業扶貧方面,做出了不少成績。該產業園在全域推進綠色生產、全力打造“臨洮珍好”區域公共品牌的基礎上,與福建華威商貿物流公司在福州市倉山區建成了福州·定西東西部扶貧協作農特館,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和“實體+倉儲+配送+電商”的模式,展示銷售臨洮馬鈴薯、食用百合等農特產品300多種,年銷售農特產品1000多萬元。同時,產業園探索推行了產業聯合體、訂單農業、入股分紅、土地流轉、就近務工5種帶農增收模式,去年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1萬元,高出全縣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
寧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其產業興農的能力,同樣不可小覷。該縣產業園引導企業、合作社、村集體、家庭農場和農戶,采取自主、股份、聯合“三種方式”,推行以“三方聯動、三變推動、品牌帶動、黨建促動”為主要內容的“331+”產業發展模式,實現弱勢農戶與優勢產業、強勢企業、廣闊市場緊密聯系。
在“331+”產業發展模式中,寧縣產業園組建“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三方聯動的利益共同體,把市場中生命力最強的優勢企業和最弱勢的農戶聯結起來,形成“你建園、我入股,你經營、我打工,你盈利、我分紅”的合作共贏機制。產業園流轉承包土地1.66萬畝,村集體水、電、房等公用設施折股129萬元,農戶每畝每年保底分紅500元至800元,企業每年用純收益的5%用于土地二次分紅,農戶每畝還可分紅1000元以上,6647戶農民變為公司股東。目前,寧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培育龍頭企業38家、合作社249家、家庭農場59個、農資店287個。聯農帶農2.71萬戶,每戶通過租金、薪金、股金,年均增收2.4萬元。建立訂單種植模式,芭芭農場、百果園簽約訂單2.5萬畝。引導創辦經濟實體1259個,產業園區帶動就業2.96萬人,帶動村集體年均收入7.09萬元,增幅達28.63%。
從“一畦田”到產業園的聚集,是發展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先手棋”。走好了這一步,甘肅優勢特色農業才能實現“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的協同發展,最大限度釋放出“乘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