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是戰斗的最前線,加強黨組織建設,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才能助推產業發展,打贏鄉村振興戰。幾年來,舒蘭市以基層黨建為引領,以筑牢基層戰斗堡壘為基礎,積極推行“黨建+產業”模式,充分發揮村黨支部和黨員在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走出了一條“基層支部引著走、合作組織帶著走、廣大群眾跟著走”的產業增收致富新路徑。
一場楊柳吹綿后,五月榴花照眼初。5月12日,在舒蘭市吉舒街道曙光村的西紅柿大棚里,種植戶劉景余看著長勢喜人的西紅柿,算起了收入:柿子已陸續上市,每斤15元,一棚的收入就有六七萬元,三棚柿子有近20萬元的收入。算著算著,老劉開心地笑了,仿佛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
西紅柿是曙光村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通過這項產業,村里貧困戶全部實現了脫貧摘帽,全村人均收入達萬元。這一切,建立在基層黨組織發揮的戰斗堡壘作用上。
村黨支部書記沈祥春告訴記者,曙光村以前除了傳統農作物外,幾乎再無其它經濟作物。幸好,村里有30多年的西紅柿種植歷史,起初雖然是零散種植,無法產生規模化效益,但品質良好、名聲遠揚。
為改變村民收入低、無產業的狀況,曙光村黨支部經過黨員大會研究,確定了把西紅柿作為全村的主導產業,開始有目的地引導組織村民發展西紅柿種植。產業要發展,黨員必須帶頭。村里聘請了種植專家到村里為全村黨員傳授種植及管理技術后,再由每名黨員分片區指導村民,實施統一管護、專業種植、規模化發展模式,持續做大做強種植規模,同時確保村民的經濟利益。
“抓產業的落腳點,就是要助推村民脫貧致富。” 沈祥春說,抓住西紅柿產業發展不放松,做大做強西紅柿產業,讓村民實現增收目標,是曙光村歷屆黨支部始終不渝的目標和任務。如今,曙光村有日光溫室20棟,普通鋼筋大棚80棟,年產值600萬元,帶動長麻溝屯40多戶農民致富。
“下一步,我們要依托長麻溝西紅柿產業園區,發展產旅融合,在長麻溝屯創建美麗庭院示范點,形成整體布局合理、美觀的采摘休閑農家小院。形成集生產基地、營銷平臺、采摘觀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體,推動種植業和旅游業的融合發展。”
產業發展起來了,黨支部在黨員群眾中說話有人聽了,村里的黨員干部服務群眾更有了信心,于是,他們又把目光盯在全村發展的“堵點”“痛點”。
土坯房是群眾的“心頭病”?改!村黨支部充分利用易地扶貧生態搬遷、危舊房改造、舊房提升等政策,使全村村民實現了安全住房有保障。
泥濘小道是產業發展的“緊箍咒”?建!幾年來,路面全部硬化,全村基礎設施得到大幅度改善。
此外,村黨支部還加大了低保戶、五保戶等特殊人群的關愛力度,不讓老弱病殘成為小康路上的“掉隊者”。
黨建強、產業興。沈祥春說,下一步,曙光村兩委將始終堅持“黨建+產業”發展思路,進一步筑牢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奮力實現黨建、產業齊騰飛,在鄉村振興中作出示范帶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