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產業
“萬企幫萬村”撐起“中華蜜蜂谷”
走進中益鄉,只見坡上、崖底、田間地頭,隨處可見錯落擺放的蜂箱,沿途的農房外墻也被粉刷成了蜂蜜色,路燈上的蜜蜂標志也在“翩翩起舞”。
從老黨員馬培清家院落抬眼望去,對面石崖上——“中華蜜蜂谷”,五個紅色大字遒勁有力格外醒目。
在建峰村雙壩組的蜂場里,管蜂員盛家濱穿著防護服,手戴塑膠手套,正在對蜂群作全面檢查。
盛家濱是重慶大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管蜂員之一,每個月有4000多元的工資,公司還為他買了“五險”,工作之余,他還在自己家里養了八九群中蜂,每年收入至少有5萬多元。
據悉,重慶大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個年輕朝氣的小伙子岑歡與中益鄉多個村集體合作創建的。由村集體購買蜂群,承包給公司喂養,村集體享受每個蜂群每年140元的固定分紅。目前,該公司在中益鄉一共有12個蜂場,喂養了1500余群中蜂,去年賣了7000多斤蜂蜜。
據介紹,2018年以來,中益鄉就把中蜂作為主導產業帶動村民致富。目前,該鄉已布局兼具一定蜜源的經果林3800畝、中藥材3300畝,并結合退耕還林、森林撫育培植蜜源植物2萬畝,全鄉中蜂養殖保持在8000群以上,帶動了470戶蜂農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2020年,中蜂產業實現產值2000萬元。
“通過‘萬企幫萬村’行動,引進和培育經營主體18家,發展產業園5個,組織帶動2302戶農戶新發展中藥材、特色果蔬等農作物1.8萬畝。‘中益蜜蜂小鎮’電商平臺實現農產品銷售1800余萬元,70余家‘黃水人家’鄉村旅游接待戶實現旅游收入500萬元。7個村均成立集體股份制公司或專業合作社,都有自己的骨干產業項目,去年每村平均集體經濟實現收入30.1萬元。”中益鄉相關負責人說。
伸援手
100家民企助力100戶農家樂
“今年,我們還將繼續組織商會中的100家知名企業,幫助華溪村打造100家農家樂院落群,助力鄉村振興。”市工商聯餐飲商會負責人嚴琦說。
在中益鄉華溪村偏巖壩,一排排整潔靜謐的傳統土家院落,在綠樹掩映下,就像一幅漂亮的山水畫。每到節假日,慕名而來的客人絡繹不絕。
像這種熱鬧的場面,如果倒退回到兩年前,村民花仁叔說:“連想都不敢想。”
2019年,嚴琦等部分民營企業家隨全國工商聯調研組到華溪村考察。在對接會上,有村干部說華溪村偏巖壩花仁叔等幾戶貧困戶想發展農家樂,但卻苦于沒有技術,沒有經驗。得知該情況后,在全國工商聯和重慶市工商聯的牽線搭橋下,重慶市工商聯餐飲商會把華溪村確定為對口幫扶的示范基地。
隨后市工商聯餐飲商會9家會員企業投入150萬元,免費對偏巖壩9家農戶進行室內裝修、設施設備采買、廚藝服務技能培訓。
目前9個農家樂經營得風風火火,2021年春節假期接待游客超過6000人。該項目還被納入全國工商聯“萬企幫萬村”示范項目。
“現在不用出去打工,一年的收入還是有10多萬元。特別感謝黨的脫貧政策,才讓我們有了好日子。”花仁叔說。
嚴琦認為,餐飲業與農村農業的聯系最緊密,餐飲是農產品的消費終端,餐飲龍頭企業參與鄉村振興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她表示,將充分發揮商會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積極探索可持續、可復制的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有效機制,努力推動形成鄉村振興與企業發展互促共贏新局面。
謀振興
“萬企興萬村”茶山變金山
在黃鶴鎮魚龍村茶葉基地,一壟壟茶樹整齊排列,一顆顆嫩黃的茶芽綴滿枝頭,縷縷茶香沁人心脾。
據悉,自深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來,該鎮科學規劃引入龍頭企業,確定茶旅融合發展之路。以“1個龍頭企業+2個專業合作社+3個村集體組織+農戶”的茶葉產業發展模式,先后種植了鄂茶10號、鄂茶1號共2300余畝,與1052戶(其中脫貧戶94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既增加了村集體經濟和村民的收入,又實現了農民有股份、村組有產業、集體有收益、人人有事干的目標。
“春茶采摘的時候,我們按照采一斤茶35元的工資結算,一個工人一天大約可以采4斤芽茶,工資收入在120元左右。不少采茶的農戶還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到茶葉產業發展中,到時企業產生效益后還將與他們進行分紅。”黃鶴鎮鶴興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說。
據黃鶴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鎮將持續深化“萬企興萬村”行動培育壯大龍頭企業,著力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實行精細化和科學化管理,大力推廣“石柱御芽”和“黃鶴春源”茶葉自主品牌。
“我們將借鑒并推介黃鶴鎮魚龍村的經驗,積極引導包括縣內的廣大民營企業參與‘萬企興萬村’行動,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在產業、資源、技術等方面的優勢,通過大力發展鄉村產業助力產業振興,助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石柱縣委常委、統戰部長向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