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春時節,正是萬物生長之時。鷹潭市余江區平定鄉洪萬村山底優質稻專業合作社的稻田里,綠油油的秧苗長勢喜人。田邊道上,合作社理事長、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吳秋邦滿心歡喜,也在思謀著病蟲害防治的事情。
“眼下快到水稻病蟲害防治期,我們把植保無人機拿出來檢修了一遍,不但要給自己合作社用,還要接單呢?!睍竦明窈诘膮乔锇钸肿煨χf。
從一個普普通通的“作田佬”(余江對農民的口稱)到規模化種田組建專業合作社,再到提供專業的農業生產服務;從開始的20畝到如今的2300多畝水田,科技之路讓他轉型為新型職業化農民。
早年,吳秋邦為了謀生,在外賣過眼鏡,開過餐飲店,因為能吃苦,每年也有不少積蓄。1998年,因父母年邁,需要照顧,吳秋邦毅然返鄉,既為照顧老人,也想著在家創業。
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吳秋邦說最不忍心看到的是有田無人種。隨著村里青壯勞力陸續外出務工,留下的老人、婦女、兒童無力耕種,大片耕地被拋荒?!白疃嗟臅r候,村里360畝水田有五分之一荒著,多可惜??!”于是,吳秋邦就想著在土地也能淘金的念頭,說服村里其他5名種田能手,聯手承包下216畝荒田,大家一起商量種植計劃、技術措施,在選種、育苗、打藥等步驟上取長補短,當年便實現每畝增收200多元,人均獲益4萬元。
“你們種田富了,但是村里還有不少人,特別是老人和殘疾人等,生活很困難,你們是不是也能帶他們一起種,一個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富?!按謇镆晃?0多歲老人的話讓吳秋邦思索很久,想著怎么才能把村里的荒田都盤活,讓更多的農民獲益。
”人人有活干、個個是股東、家家有錢賺。”2010年11月份,吳秋邦提出這個口號,帶頭成立了山底優質稻專業合作社,村民以田入股、以勞力入股、以技術入股,目前,合作社已有農戶103戶,種植面積2300多畝。
“有收沒收在于種,收多收少在于管?!边@是吳秋邦一直堅信的理念,隨著合作社成員的逐漸增多,管理的面積和范圍逐漸擴大,機械化成為了必選。近幾年,合作社購置了耕整機、插秧機、收割機等專業農機,建起了大型倉儲,統一規劃農田建設,從翻耕、播種、田間管理到收割,全部實現機械化操作。
2017年,吳秋邦還乘著余江區被列入江西省無人機補貼試點縣及社會化服務試點項目,每購買一臺無人機補貼3.4萬元,每服務一畝補貼10元的東風,購買了13臺植保無人機,并在合作社成員中培養了12名“飛手”,組建了全區第一個“飛防隊”。管理決定數量,銷售決定效益。合作社的優質稻已獲無公害水稻產品認證,吳秋邦和合作社的理事們正忙著籌劃由賣谷、賣米轉到賣生態,讓合作社農戶們的富裕之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