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10年秋收油料及大豆生產技術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牧、農經)廳(委、局):
今年油料生產面臨的形勢十分復雜,任務十分艱巨。西南地區發生歷史罕見的特大旱災,油菜生產損失較重;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持續低溫陰雨,油菜生產不容樂觀。目前,正值秋收油料及大豆播種的關鍵時節。秋收油料作物播種面積占全年油料面積的50%以上,產量占60%以上。抓好秋收油料及大豆生產,對實現今年油料生產穩定發展至關重要。為此,農業部組織專家制定了《2010年秋收油料及大豆生產技術方案》,現印發你們,請各地結合實際參照執行,抓好關鍵措施的落實。
農業部辦公廳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七日
2010年秋收油料及大豆生產技術方案
目前,秋收油料作物和大豆已開始播種,為奪取全年油料豐收,各地要認真落實種植面積,加大技術推廣,力爭獲得好收成。現提出2010年秋收油料及大豆生產技術方案。
一、指導思想
優化區域布局,調整種植結構,突出重點區域和重點作物,努力擴大秋油和大豆種植面積。以高產創建為抓手,集成推廣高產栽培技術,著力提高單產水平。調整產品結構,大力改善品質。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油料綜合生產能力。
二、生產目標
力爭今年秋收油料播種面積達到1億畝以上,比上年增加130萬畝。其中花生面積達到6600萬畝以上,比上年擴大100萬畝;向日葵恢復到1600萬畝以上,比上年擴大30萬畝;芝麻、胡麻、春油菜面積穩定。力爭秋收油料總產量達到1900萬噸以上,比上年增產50萬噸。其中花生總產1500萬噸以上。大豆面積力爭穩定,平均畝產恢復到110公斤以上。
三、主要任務
(一)抓重點作物。重點抓好花生、油葵和大豆的發展。花生單產高,含油率高,耐旱、耐瘠薄,是我國重要油料作物。播種面積占油料總面積的1/3,總產量居各油料作物之首,單產水平明顯高于其他作物。向日葵耐旱、耐鹽堿,特別是油葵生育期短,含油率高,適合在東北、西北、華北的干旱鹽堿地種植,或作為西北部分地區的間套復種作物。大豆生產要調整結構,著力提高單產。
(二)抓重點地區。重點抓好四大區域,一是抓好東北干旱風沙區和鹽堿地種植業結構調整,擴大花生和油葵種植面積;二是抓好黃淮海集中產區花生生產。該區花生面積大,種植區域集中,是榨油花生的主要產地。要努力提高單產和含油率,促進產業化開發;三是抓好江淮及西北地區芝麻、胡麻等特色油料作物生產;四是抓好西南、華南間套種大豆。
(三)抓重大技術。依靠科技、提高單產是穩定發展油料生產的主攻方向。今年各地要重點推廣以下技術:花生、芝麻、胡麻、向日葵、春油菜及大豆高產優質品種;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機械作業技術;花生種子包衣技術,深松整地技術,花生地膜覆蓋技術,麥茬夏播花生高產栽培技術;向日葵地膜二次利用免耕栽培技術;芝麻合理輪作和防漬害技術;胡麻推廣高產優質品種等。
(四)抓品質改善。改善品質、提高含油率是增加食用植物油產量的有效途徑。各種油料作物現有品種含油率差別一般在2~3個百分點,高的達到5個。為此,各地在推薦主推品種時,要把含油率與豐產性、抗性等指標一并考慮,加大高產優質品種的推廣,努力提高油料品質。
四、主要措施
圍繞今年油料生產的目標任務,要切實抓好以下工作:
(一)落實好油料生產扶持政策。今年中央財政安排4億元資金,啟動了花生良種補貼試點,主要對花生生產大田和良種繁育進行支持。大田生產補貼標準為每畝10元,良種繁育每畝50元。各地要按照《農業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10年花生良種補貼項目實施指導意見的通知》(農辦財〔2010〕41號)的要求,各地要抓緊制定方案,及早組織實施。
(二)扎實開展油料高產創建。今年國家繼續實施糧棉油糖高產創建項目,加大了支持力度,各地要盡快制定實施方案,落實示范區域,認真組織實施。同時,要加強油料高產創建的測產驗收工作,對各示范片進行科學評價。在落實國家高產創建的同時,各地也要層層開展高產示范展示。
(三)加大技術推廣力度。各地要結合良種補貼、高產創建等項目的實施,組織推薦油料分作物主推品種和高產栽培技術,通過課堂講座、培訓、現場觀摩、各種新聞媒體等方式,推廣油料新品種、新技術。
(四)強化工作督導和技術指導。在油料播種及生長的關鍵環節,各級農業部門要大力開展生產督導,調查油料面積落實情況和苗情長勢,督促有關政策和田間管理措施的落實。同時,要充分發揮我部油料專家指導組、油料產業技術體系專家以及各級農技人員的作用,深入到田間地頭開展技術培訓、咨詢和指導活動。
五、分作物生產技術意見
(一)春油菜生產技術意見
1.因地制宜選用良種。青海、甘肅海拔2800米以下區域選擇青雜2、5、6號和華協1號等雙低甘藍型雜交油菜品種;海拔2800~3000米區域選擇青雜3、4、7號等特早熟雙低甘藍型雜交油菜。新疆、內蒙古無霜期較長的區域選擇青雜2、5、6號和華協1號等雙低甘藍型雜交油菜品種;無霜期短或因干旱、積雪、重澇等推遲播種的區域,選擇青雜3、4、7號等特早熟雙低甘藍型雜交油菜。
2.及早做好備播準備。早春土壤解凍20~26cm時進行土地平整,做到地平、土細、墑足。結合秋翻或春翻,每畝施腐熟的農家肥3~4噸,施底肥純氮11.3~13.3kg、五氧化二磷9.2~12.7kg,氯化鉀4~6kg,硼砂1.5~2kg。結合翻地在播種前用低毒、低殘留、高效除草劑噴霧。
3.適期搶墑播種。日平均溫度穩定在3~5℃,土層消凍25~30cm(低海拔區3月中旬至4月初播種,高海拔區4月底5月初播種)時播種。低海拔區水地畝用種300~400克,高海拔區旱地畝用種500~600克。
4.加強田間管理。苗期3~4片真葉時,結合中耕除草和苗情、病蟲情,用樂斯本防治油菜莖象甲,并視苗情適當追肥,每畝追施尿素3kg左右;5~6片真葉時結合第二遍中耕除草進行田間苗定苗,低海拔地區晚熟品種(青雜2、5號)行距25cm、株距20~25cm的,每畝保苗0.8~1.2萬株;高海拔地區早熟品種(青雜3、7號)行距15cm、株距10~15cm的,每畝保苗3.5~4萬株。蕾苔期用化學藥劑菌核凈防治菌核病、霜霉病,用高效氯氰聚酯、樂果藥液防治小菜蛾、菜青蟲、蚜蟲、油菜角野螟等。花期盡可能少用藥,鼓勵蜂農放蜂。角果期用化學藥劑敵殺死防治小菜蛾、菜青蟲、甘藍夜蛾、油菜莢螟、蚜蟲、油菜角野螟等。
(二)花生生產技術意見
1.因地制宜選用良種。北方地區小花生可選擇徐花14號、花育26;大花生區選擇花育29、花育30、豫花9634,高油花生選擇豫花9326、冀花4號。華南地區可選擇抗葉斑病及銹病的品種粵油13和含油量較高的仲愷花1號等品種。長江流域花生青枯病疫區可選擇中花6號、天府11號、鄂花6號、遠雜9102等;非青枯病疫區可選擇中花8號、中花15、中花16、天府系列、泰花系列等優質高產品種。湘南和贛南主要選用粵油系列品種。豫南及湖北襄樊麥茬夏播花生區主要選用白沙1016、遠雜9102、中花16等品種,長江中游水田地膜花生主要選用中花4號,江漢平原棉套花生區主要選用早熟和耐蔭性較強的遠雜9102等品種。
2.精細整地和科學施肥。一是精細整地。及時旋耕整地,旋耕時可隨耕隨耙耢,做到地平、土細、肥勻、不板結。提倡深耕,盡量不要以旋代耕,以免壓實犁底層,影響根系下扎。同時要徹底清除殘余農作物根莖、地膜、石塊等雜物。對條件適宜的夏直播花生區,應搶時整地。二是溝渠配套。丘陵山地播種前,要整修好堰下溝、攔腰溝、小萬溝等,做到三溝配套,預防雨季“半邊澇”。平原地播前要挖好排水溝,保證澇能排旱能灌。北方地區提倡覆膜種植,既能抗旱又能提高地溫。三是增施有機肥。各地要在結合秸稈還田的基礎上,增施農家肥。高產田一般畝施腐熟好的有機圈肥3000~4000kg,中低產田畝施腐熟好的有機圈肥2500~3000kg。忌施用未經腐熟的雞糞、牲畜糞。四是合理施用化肥。高產田全生育期畝施純氮7~9kg,磷6~8kg,鉀8~10kg,氮、磷、鉀比例為1:0.9:1.2。中低產田一般畝施純氮4~6kg,磷4~6kg,鉀4.8~5.2kg,氮、磷、鉀比例為1:1:1.2。根據不同地區或地塊土壤養分豐缺情況,適當增施微肥,每畝可施鈣肥20~30kg,硼肥0.5~1kg,鐵肥2.5~3kg。五是因地制宜推廣肥效后移技術。有條件的地區可推廣肥效后移技術。中低產田將全部有機肥、2/3化肥結合整地施入,1/3化肥在起壟時施在壟內,達到全層施肥。高產田可將化肥總量的40%~50%改用控釋肥,再按上述比例施入作底肥和種肥,使肥效延至結莢飽果期,保證花生后期養分供應。后期脫肥嚴重的地區,可分別在初花期和果針下扎期噴施花生“超生寶”防早衰。
3.提高播種質量。一是播前種子處理。播種前7~10天剝殼、剝殼前曬種2~3天。剝殼時隨時剔除蟲、芽、爛果。剝殼后將種子分成1、2、3級,分級時應剔除與所選用品種不符的雜色種子和異形種子。機播時剔除3級種和過大的種子,以2級種為主,種子大小均勻。播前做好拌種或種子包衣,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膠懸浮劑按種子量的0.3%~0.5%進行拌種,或用50%辛硫磷乳劑(或控釋性辛硫磷)按種子量的0.2%進行拌種,或用花生種衣劑包衣,以防治花生莖腐病和地下害蟲。二是適期足墑播種。播種過早,花生生育進程與氣候季節不協調,盛花期易受旱,影響花生下針結果;飽果期易遇澇,造成爛果和低溫冷害,引發花生病毒病。播種過晚會造成花生不能正常成熟。一般珍珠豆型和多粒型品種在地溫穩定通過12℃、普通型和龍生型品種在地溫穩定通過15℃時即可播種。麥套花生一般在麥收前15~20天播種,高產麥田套種花生可適當晚播,低產麥田可適當早播。墑情不足的地塊,應在麥收前5~7天灌水造墑。三是合理密植。根據品種特性、種植制度、土壤條件等因素合理確定種植密度。春花生早熟中果品種,以每畝1~1.2萬穴、每穴2粒(下同)為宜,壟面種植兩行,小行距30~35cm,大行距50cm,穴距13.2~16.5cm。中晚熟大果品種,以每畝0.8~0.9萬穴為宜,壟面種植兩行,小行距35~40cm,大行距50cm,穴距16.7~20cm。麥套大花生品種以每畝1萬穴為宜,麥套小花生以每畝1.1~1.2萬穴為宜,夏直播花生以每畝1.1~1.2萬穴為宜。四是機播覆膜技術要點。有條件的地方可采取機播覆膜,要點是選擇適宜地膜。春花生起大壟覆膜雙行種植,膜寬850~900mm,膜厚度0.007±0.002mm,透光率達到70%~90%,展鋪性能應不粘卷,容易覆蓋,膜與壟面貼實無褶皺。斷裂伸長率縱橫≥100%,確保機播覆膜期間不碎裂。確定適宜的播種深度。根據土壤墑情確定合理的播種深度,應掌握“干不種深、濕不種淺”的原則,一般播深以3~5cm為宜。確定合理的施肥數量。種肥應施顆粒劑,播種施用化肥數量不得超過總量的1/4~1/3,使用控釋肥可加大種肥的用量。
4.加強田間管理。一是防治雜草。采用除草劑50%乙草胺(畝用量100~150ml)、72%都爾(畝用量100ml)等,播種前按規定劑量加水混勻后均勻噴施于壟面。二是破膜放苗。先播種后覆膜的,當幼苗頂土時,應及時破膜壓土放苗。破膜放苗可根據花生出苗速度,在上午9時以前或下午4時以后分批進行,以免高溫閃苗傷葉。當花生有2片復葉展現時,要及時將膜孔上的土堆撤至壟溝,露出子葉節,主莖有4片復葉時,要及時檢查并摳取壓埋在膜下橫生的側枝,使其健壯發育。破膜后隨即抓一把松散的濕土蓋在膜孔上方,以保溫、保濕和避光引苗出土。先覆膜后播種的,當幼苗頂裂土堆現綠時,及時將播種行上方的土(堆)撤至壟溝。三是查苗補苗。花生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缺苗嚴重的地塊,用原品種催芽補種;缺苗較輕的地塊,可在2~3葉期帶土移栽。栽苗時間最好選在傍晚或陰天進行,栽后澆水。
(三)芝麻生產技術意見
1.因地制宜選用優良品種。黃淮產區主要選用豫芝11號、鄭芝98N09、駐芝14號、皖芝1號等品種。長江流域產區主要選用中芝11號、中芝12號、鄂芝4號、鄂芝5號等品種。江漢平原產區主要選用鄂芝5號、豫芝11號。華南產區的黑芝麻品種選用贛芝6號、金黃麻;白芝麻品種選用贛芝3號、中芝11號等。西北產區主要選用汾芝2號、晉芝3號等品種。華北產區主要選用冀芝1號、冀航芝1號等品種。東北產區選用遼品芝1號、密莢霸王鞭等。
2.適時播種保全苗。黃淮、江淮及長江流域一年二熟制芝麻產區,在小麥、油菜收獲后,要及時搶播,可采用免耕機械直播,行距30~40cm,每畝密度1.2~1.5萬株。華南一年三熟制芝麻產區,以夏播和秋播芝麻為主,可采用免耕機械直播,行距30~40cm;秋播芝麻在墑情差時宜采用“搶潮雙層播種技術”,密度2~2.5萬株/畝。華北、東北、西北等一年一熟制芝麻產區,要保墑播種。結合整地施足底肥,起壟寬窄行種植,寬行60cm,窄行30cm,也可采用地膜覆蓋;東北風沙大的地區宜采取“深種淺出播種技術”,密度1.2~1.5萬株/畝。
3.加強田間管理。苗期管理重點控制雜草,防治害蟲,及時間苗、定苗,實現壯苗早發。播種后及時噴施除草劑(50%乙草胺120ml/畝或50%敵草胺150ml/畝),進行土壤封閉;或者出苗后噴施芽后除草劑(5%精喹禾靈100ml/畝、10.8%高效蓋草能50ml/畝),控制雜草。結合播種撒施毒餌(麥麩拌入敵百蟲或辛硫磷乳油),控制地下害蟲。芝麻生長到2~3對真葉時間苗、4~5對真葉時定苗。中期管理要重點控制病害、漬害,促控結合,實現穩健生長。在免耕直播的地塊上,初花期視田間長相及土壤肥力狀況,一般應追施尿素5~l0kg/畝。進入花期,常見病害有莖點枯病、葉斑病、枯萎病、青枯病等,可噴施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多菌靈5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甲托)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枯萎病、莖點枯病,噴施250ppm鏈霉素浸種,防治細菌性葉斑病;噴施0.15%多菌靈或0.15%粉銹寧防治真菌性葉斑病。芝麻開花結蒴期間,及時排水防澇;對發生漬害的田塊噴施葉面寶、生根粉等,以恢復根葉生長。后期管理重點是護根保葉,延長葉片光合時間,防止早衰。終花后,芝麻易脫肥早衰,此時可噴施磷酸二氫鉀或其他葉面肥2~3次,結合打頂減少無效消耗,促進籽粒灌漿。要防治后期葉部病害,一般采用50%多菌靈、70%甲基硫菌靈(甲托)可濕性粉劑進行液葉面噴施防病。
(四)胡麻生產技術意見
1.選用良種。主要選用隴亞10號、隴亞9號、定亞22號、輪選1號、壩亞11號、寧亞17號、晉亞9號等品種。
2.適時搶墑播種。趁土壤墑情較好,在土壤未完全解凍之前,鎮壓田塊減少土壤水分。有灌溉水源和灌溉設施的地區,要千方百計增加春灌面積。適時早播,胡麻幼苗具有較強的抗寒能力,可以忍耐~6℃的短暫低溫,要適當提早播期。西北海拔1800m以下地區一般在3月中下旬播種為宜,海拔1800m以上地區在4月上旬播種為宜,華北地區一般在4月中下旬播種較好。
3.加強田間管理。一是合理追肥。一般每畝施農家肥2000~3000kg、尿素10kg和過磷酸鈣50kg作為底肥。有灌溉條件的水澆地,結合灌頭水追施尿素10kg左右,如果胡麻長勢弱,澆二次水時還可以適量追施速效肥。旱地胡麻苗期需要結合降雨追施2~5kg尿素或速效氮肥。二是合理密植,提倡條播。水地畝保苗30~40萬株,旱地約25萬株,播種量可根據種子大小和土壤墑情適當調節,水地一般用種量在5公斤左右,旱地4公斤左右。播種用機播、耬播等進行條播,保證播種深度相對一致,出苗比較整齊,也有利于中耕除草、防治病蟲等田間作業,還有利于通風透光,促進生長發育。
(五)向日葵生產技術意見
1.選用適宜品種。西北向日葵產區晚熟品種可選擇S31、KWS303、TK601,早熟品種KWS204、KWS203、赤葵雜3號等。東北產區早熟品種可選擇白葵雜9號、F60、NC—209,晚熟品種S18、KWS303等。
2.適期搶墑播種。東北及內蒙古東部以旱地種植為主,品種以常規種為主,生育期長,播種時間早,要以保墑、增墑、搶墑為重點,提早采取各項抗旱保墑措施,積極利用雨雪資源,采取坐水種、濾水種、播后鎮壓等方法播種。有覆膜種植基礎的地區可以采取先鋪好地膜,等待適耕期進行播種的方式,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提高種子出苗率。華北和西北無灌溉條件的地區,可采取地膜覆蓋、坐水種、雨后及時播種、免少耕播種、深開溝淺覆土、重鎮壓等技術措施,力爭一次播種保全苗。對于生育期長、需要早播的常規品種,要充分利用土壤“返漿水”的有利時機,搶墑播種。
3.合理倒茬和科學施肥。向日葵不能重迎茬,必須實行四年輪作制,否則將造成菌核病等病蟲害大發生,導致大幅度減產和品質下降。向日葵最好與禾谷類作物輪作,但使用過阿特拉津除草劑的前茬玉米地塊不能種植向日葵。前茬種植豆科作物、甜菜等深根性作物及蔬菜的地塊不宜種植向日葵。豆類作物不宜與油用向日葵間套種,會降低二者的含油率。肥料使用要施足底肥,配施種肥和微肥,多施農家肥。種肥使用專用復合肥或磷酸二銨,增施鉀肥。有條件的地方要根據測土配方試驗結果進行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一般結合深翻整地每畝施2500~5000kg農家肥,施種肥磷酸二銨10~15kg/畝,或施向日葵專用復合肥(N,P2O5,K2O的總有效含量大于30%)20~25kg/畝。缺鉀的地塊畝施2~3kg硫酸鉀,根據土壤測試結果適當補充硼、鋅、鉬等微肥。在種植密度上要把握“肥地稀、瘦地密,食葵稀、油葵密,高稈稀、矮稈密,單作稀、套作密”的原則。
4.發展間作套種。積極推廣向日葵間套復種、免耕播種等節本高效栽培技術,實現糧油協調發展。黑龍江省重點推廣籽用南瓜間作向日葵、晚播稀植控病等技術;遼寧省重點推廣早熟西瓜套作向日葵技術;山西省推廣麥后復播油葵、早熟馬鈴薯復播油葵、棉花間套油葵、馬鈴薯間作油葵等技術;內蒙古推廣小麥套種晚播向日葵、雜交向日葵地膜覆蓋、瓜類間套種向日葵、地膜二次利用免耕栽培向日葵等技術;寧夏推廣向日葵溝播壟植、麥葵、葵豆套種、麥后復種油葵等技術;新疆推廣向日葵精準種植、麥后復種油葵、機播機收等技術;甘肅省推廣向日葵全膜覆蓋栽培、地膜二次利用等技術。
5.加強田管和病蟲防治。加強查苗補苗。出苗后及時調查出苗情況,對于個別缺苗株,在定苗時將其周邊的植株留成雙苗;對于缺苗較多的地塊,要及早進行催芽補種。加強中耕培土。在1對真葉時間苗,去掉弱苗、雜苗,2對真葉時定苗。地下蟲害重的地塊可適當延長一對真葉進行。結合間、定苗進行中耕培土,提高地溫、滅草增墑。此外,要及時鏟除向日葵地邊的雜草,清理病蟲的滋生地。加大預測預報,加強集中聯防。特別要加強對產量影響重大的菌核病、霜霉病、黃萎病、葉部斑病以及地老虎、向日葵螟等的預測預報,及時組織統防統治。
(六)大豆生產技術意見
1.選用良種。一是選用良種。各地要根據當地的水肥和積溫情況選用適宜熟期的高產優質品種。東北地區要針對今年播期可能推遲的實際,指導農民選用適期或偏早熟品種,防止越區種植。黃淮海北部地區要選擇偏早熟、南部地區選擇中熟偏晚品種。南方大豆間套種地區要選擇耐蔭、抗倒的中遲熟夏大豆品種。利用機械和人工進行種子精選,剔除病斑粒、蟲食粒、破損粒和雜質,并做好發芽試驗,確保種子純度和凈度達到98%,發芽率達到95%以上,發芽率低和發芽勢弱的種子應進行調換。二是播前曬種。曬種一般能提高發芽率13%左右,提早出苗2~3天。三是藥劑拌種或種子包衣。溫度低或遇干旱時,種子在土壤中萌發時間長,易遭受病蟲害,可用大豆種衣劑按藥種比1:75~100防治。防治大豆根腐病可用種子量0.5%的50%多福合劑或種子量0.3%的50%多菌靈拌種。蟲害嚴重的地塊要選用既含殺菌又含殺蟲劑的包衣種子,未經包衣種子,需用35%甲基硫環磷乳油拌種,以防治地下害蟲。拌種劑可添加鉬酸銨,以提高大豆出苗率和固氮能力。
2.搶墑播種。東北地區未經秋翻地塊采取原壟卡種,秋翻起壟地塊采取平播后起壟或平作窄行密植,土壤墑情較差地塊采取深開溝、淺覆土、重鎮壓,干旱嚴重地塊采取行間覆膜的播種方法。要利用早春“返漿水”搶墑播種,當耕層地溫穩定通過5℃時可以進行播種,并連續作業防止土壤水分散失。深開溝以確保種子播在濕土上,覆土均勻,鎮壓后達到2厘米,確保播深一致。播后鎮壓保墑。土壤墑情適宜時,播后2~3小時進行鎮壓;土壤墑情較差時應隨播隨壓;土壤濕度大(含水量>25%)或播后遇雨的地塊,需待地表出現2厘米干土層時再進行鎮壓。黃淮海地區大豆適播期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力爭早播,麥收后土壤墑情好或者有降雨要馬上播種。播種以后要定期查田。播后3~5天開始查墑情,對失墑嚴重的地塊,采取措施進行補墑;在出苗前查芽情,對芽干、壞種地塊,及時坐水補種;出苗后查苗情和蟲情,對缺苗斷條或遭受蟲害的地塊,補種早熟品種或藥劑防治。
3.科學施肥。堅持科學施肥,根據測土結果,將氮、磷、鉀肥按照一定比例配方施入。提倡秸稈還田、氮肥分期施或緩施。根據土壤鉀素狀況,增施鉀肥,適當補充鎂肥。鼓勵多施農家肥,特別是山坡地和瘠薄地,一般結合整地施用優質腐熟有機肥3噸/畝左右。黃淮海及南方地區由于農時緊張,一般有計劃地把兩季作物該施的底肥,一次施在大豆的前茬作物(如小麥)上。化肥要分底肥、種肥、追肥,分層、分次施用,種肥要施于種下4~5厘米,以免燒種。底肥一定要深施,這樣不但可提高肥料利用率,還可起到以肥引根,促進作物根系深扎的作用,提高作物的吸水能力,增強作物抗旱、抗倒伏能力。不同產量目標一般施肥量如下:產量水平250公斤/畝時,氮肥(N)2.7~4公斤/畝,磷肥(P2O5)2.3~5公斤/畝,鉀肥(K2O)2.3~5公斤/畝;產量水平200公斤/畝時,氮肥(N)2.3~3.7公斤/畝,磷肥(P2O5)1.5~4.3公斤/畝,鉀肥(K2O)1.5~4公斤/畝;產量水平150公斤/畝時,氮肥(N)3公斤/畝,磷肥(P2O5)3.7公斤/畝,鉀肥(K2O)3.3公斤/畝。
4.安全使用除草劑。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選擇安全高效的化學除草方式及除草劑。東北中西部易旱區,提倡苗后莖葉除草。為防止藥害發生,在白漿土、鹽堿土、砂壤土、土壤水分較大的大豆田不宜使用嗪草酮、2,4-D丁酯或含此類藥劑的配方進行封閉除草。在大豆播種后拱土前的明草期,使用草甘膦進行滅生性除草,可有效提高對“苣荬菜”、“刺兒菜”等多年生宿根性雜草的防效。苗前封閉除草,如果土壤墑情較好,按除草劑使用說明書正常用量除草,大豆田可使用乙草胺、異丙草胺、異丙甲草胺、異噁草松、丙炔氟草胺(速收)等藥劑。如果土壤墑情比較差,不建議封閉除草。苗后莖葉除草,可使用精喹禾靈、高效氟吡甲禾靈(高效蓋草能)、精吡氟禾草靈(精穩殺得)、氟磺胺草醚、稀禾啶、苯達松等藥劑。“苣荬菜”、“刺兒菜”莖葉防除時期為大豆第一片復葉全展期,既可提高防效,又可減輕藥害。鴨趾草的莖葉防除,一定要在雜草剛發芽時用藥。最好不使用普施特、豆磺隆、虎畏、闊草清、廣滅靈等長殘效除草劑。
5.加強病蟲防控。要根據當地病蟲危害情況和防治的主要對象,有針對性地選擇種衣劑,全面實施大豆種子包衣。在二條葉甲、蛇根潛蠅發生較重地區,使用35%多克福種衣劑(克百威含量必須達到10%),以控制因蟲傷引起的根腐病發生。在地下害蟲發生較輕地區,可使用2.5%適樂時包衣防治大豆根腐病。大豆胞囊線蟲重發生區,應實行與非豆類作物五年以上的輪作或種植抗線品種。防治大豆根絨粉蚧,要抓住醒蟄后尚未固定為害的低齡若蟲期,每畝用75%吡蟲啉3克加48%毒死蜱60毫升,于大豆子葉出土前和子葉展開后兩次施藥。蠐螬發生嚴重的地塊,應使用辛硫磷、毒死蜱等顆粒劑隨種肥施入田間進行預防。今春應加大對二條葉甲、蒙古灰象甲、網目沙潛、斑須蝽等害蟲的預防。可用3%啶蟲瞇每畝50毫升對水30~50升噴霧防治。地老虎可在苗期早期采用青草誘殺,割青草間隔5米堆成堆,在堆底噴灑80%敵敵畏300倍液,也可實施人工捕殺。此外,重迎茬地塊要注意出苗后用毒餌防治鼠害。
主辦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承辦單位: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
網站識別碼bm21000007 京ICP備05039419號-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7559號
網站保留所有權,未經允許不得復制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