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1t8vo"></track>
    <p id="1t8vo"><ins id="1t8vo"></ins></p>
    1. <track id="1t8vo"></track>
        无码爆乳护士让我爽,国产精品无码专区,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黑人巨大av在线播放无码,日本免费一区高清观看,国产午夜男女爽爽爽爽爽,120秒试看无码体验区,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网站浪潮
        中文English
        中國農業農村信息網

        當前位置:首頁 > 2009 > 第10期

        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09/2010年度
        小麥油菜馬鈴薯秋冬種技術方案的通知

        日期: 2009-10-20 10:50 作者: 來源: 字號: 【字號: 打印本頁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農業(農牧、農林)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局:

        為加快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促進良種良法結合,提升生產科技水平,在總結經驗尤其是去冬今春北方冬麥區抗旱實踐的基礎上,我部組織專家制定了2009/2010年度小麥、油菜、馬鈴薯秋冬種技術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抓好落實。

        附件:1. 2009/2010年度小麥秋冬種技術方案

        2. 2009/2010年度油菜秋冬種技術方案

        3. 2009/2010年度馬鈴薯秋冬種技術方案

        農業部辦公廳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四日

        附件1

        2009/2010年度小麥秋冬種技術方案

        2009/2010年冬小麥生產中,重點推廣“十大主推技術”,突出抓好“五項關鍵措施”的落實,進一步挖掘增產潛力,提高技術到位率。

        一、十大主推技術

        (一)小麥規范化播種技術

        小麥規范化播種技術包括耕作整地,耕翻或旋耕后耙壓,適宜墑情、前茬秸稈還田后特別重視澆水造墑或鎮壓塌實土壤,適期適量播種,播后鎮壓等。適用于黃淮冬麥區和北部冬麥區,包括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北部、安徽北部、山西、陜西、新疆及湖北襄樊市等。

        南方稻茬麥區規范化播種技術包括水稻收獲前710天放水,收獲后適墑播種,防止爛種,挖好三溝、排水降漬,適時適量播種,提高播種質量等。適用于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和西南冬麥區的稻茬麥田,包括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四川、重慶的稻茬麥田。

        (二)精播半精播高產栽培技術

        該技術是在土壤地力、肥水較好的麥田,適當降低基本苗,精播要求每畝812萬基本苗,半精播要求每畝1318萬基本苗,從而構建合理群體,促進個體發育,使穗足、穗大、粒重,實現高產、穩產、低耗的技術體系。適用于長江中下游、黃淮冬麥區和北部冬麥區等主產麥區,包括江蘇、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河北等省的大部及山西、陜西、新疆有水澆條件的高產麥田。

        (三)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該技術是以麥田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為基礎的一項肥料運籌技術。主要是根據實現小麥目標產量的總需肥量、不同生育時期的需肥規律和肥料效應,在合理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提出肥料(主要是氮、磷、鉀肥)的施用量、施肥時期和施用方法。適用于全國各麥區。

        (四)氮肥后移高產優質栽培技術

        該技術是將冬小麥底追肥數量比例后移、春季追氮時期后移和適量施氮相結合的技術體系。主要適用于北緯3538o的黃淮冬麥區和北部冬麥區,包括河南中北部、山東與河北大部、山西與陜西、新疆等地有水澆條件和肥力較好的強筋、中筋麥田。

        (五)節水高產栽培技術

        該技術是通過選用節水抗旱品種、適當晚播、增加基本苗、足墑播種、增施磷肥、重施底肥等技術的應用,以底墑水調整土壤貯水、減少灌溉次數和灌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高產栽培技術。適用于黃淮冬麥區和北部冬麥區,主要包括河南中北部、山東與河北大部,山西、陜西和寧夏、內蒙古河套灌區等水資源相對缺乏的麥田。

        (六)旱茬麥高產栽培技術

        該技術是以適期播種、培育冬前壯苗為基礎,要求半精量播種,將50%60%的氮素化肥作底肥,40%50%的氮素化肥后移到起身至拔節期間追施的技術體系。適用于北緯30%35o麥區,包括江蘇、安徽、湖北、四川、重慶及河南南部除稻茬麥以外的旱茬麥田。

        (七)稻茬麥少免耕和露播稻草覆蓋栽培技術

        稻茬麥少免耕栽培技術主要包括少免耕機條播、板茬撒播、稻田套播麥等播種方法,以及開溝覆土、稻草覆蓋、化除化控、氮肥后移等配套技術。適用于北緯3035o麥區,主要包括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四川、重慶、山東的稻茬麥田。稻茬麥露播稻草覆蓋栽培技術以免耕和小窩疏株密植技術為基礎,機械露播和稻草覆蓋為核心內容,使增產、增效、培肥地力和改善環境四個方面得到和諧發展。水稻收獲時淺留稻茬,開溝排灌,播前710天化學除草,用2BJ-2型簡易人力播種機播種,每畝基本苗1316萬,覆蓋稻草200300公斤。適用于西南冬麥區,包括四川、重慶及鄂西、滇北、黔北、陜南等地。

        (八)旱地小麥地膜覆蓋和秸稈覆蓋技術

        該技術通過地表覆蓋地膜,保墑節水,提高地溫,從而使旱地小麥獲得高產、穩產,分地膜壟蓋溝播膜際栽培和全膜覆土穴播栽培兩種。秸稈覆蓋技術是將秸稈還田覆于地表,起到保墑節水、培肥地力作用的栽培技術。適用于黃淮冬麥區和北部冬麥區的西北部地區,包括陜西渭北旱塬、延安地區的旱地麥田,山西晉南、晉東南、晉西旱塬、甘肅等省無水澆條件的旱地麥田。河北、山東、河南也可參考使用。

        (九)晚播麥應變高產栽培技術

        該技術是在小麥播期推遲的情況下,通過選用良種、以種補晚,提高整地播種質量、以好補晚,適當增加播量、以密補晚,增施肥料、以肥補晚,科學管理、促壯苗多成穗等“四補一促”技術,從而實現小麥高產的栽培技術體系。適用于各冬麥區晚播麥田。

        (十)小麥防凍高產栽培技術

        小麥防凍高產栽培技術主要是預防和補救小麥凍害的應變技術。我國小麥生產的凍害類型主要有冬季凍害、早春凍害(倒春寒)和低溫冷害。預防凍害的技術包括選用冬春性適宜的品種、適期適量播種和提高播種質量,培育壯苗。補救小麥凍害的應變技術有受凍后及時澆水和追施氮素化肥。適用于各冬麥區。

        二、五項關鍵措施

        (一)提高整地質量

        2008年冬季和2009年春季黃淮冬麥區和北部冬麥區小麥受旱,部分地塊發生黃苗死苗現象,但是也有播種基礎好的麥田受旱很輕。調查發現,播種前耕翻后或旋耕后進行耙壓,或小麥播種后經過鎮壓的麥田,麥苗生長正常或受旱很輕;旋耕后沒有耙壓,播種后也沒有鎮壓,造成耕層土壤暄松,很快失墑,影響次生根噴發,冬季透風,根系受冷受旱,死苗較重。因此,耕后耙壓和播種后鎮壓是保苗安全越冬的重要環節。現代小麥生產管理過程簡化,重在抓好播種這一環節,奠定苗全苗壯的基礎,對奪取小麥豐收至關重要。

        耕作整地的目的是使麥田達到耕層深厚,土壤中水、肥、氣、熱狀況協調,土壤松緊適度,保水、保肥能力強,地面平整狀況好,符合小麥播種要求,為全苗、壯苗及植株良好生長創造條件。我國氣候條件復雜,土壤類型繁多,種植制度多樣,因此麥田播前耕作整地技術種類較多,各地可因地、因條件制宜選擇適宜的耕作整地技術。總的原則是以耕翻(機耕)或少免耕(旋耕)為基礎,耙、耱(耢)、壓、起壟、開溝、作畦等作業相結合,正確掌握宜耕、宜耙等作業時機,減少耕作費用和能源消耗,做到合理耕作,保證作業質量。

        一是耕翻。耕翻可掩埋有機肥料、粉碎的作物秸稈、雜草和病蟲有機體,疏松耕層,松散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進好氣性微生物活動和養分釋放;提高土壤滲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連續多年種麥前只旋耕不耕翻的麥田,在旋耕的15厘米以下形成堅實的犁底層,影響根系下扎、降水和灌溉水的下滲,應旋耕3年,耕翻1年,破除犁底層。

        二是少免耕。以傳統鏵式犁耕翻,雖具有掩埋秸稈和有機肥料、控制雜草和減輕病蟲害等優點,但每年用這種傳統的耕作工序復雜,耗費能源較大,在干旱年份還會因土壤失墑較嚴重而影響小麥產量。由于深耕效果可以維持多年,可以不必年年深耕。為此,對于播種前的土壤耕作可以23年深耕一次,其他年份采用“少免耕”,包括旋耕,或淺耕等。

        三是耙耢、鎮壓。耙耢可破碎土垡,耙碎土塊,疏松表土,平整地面,上松下實,減少蒸發,抗旱保墑;在機耕或旋耕后都應根據土壤墑情及時耙地。近年來,黃淮冬麥區和北部冬麥區旋耕面積較大,旋耕后的麥田表層土壤疏松,如果不耙耢以后再播種,會發生播種過深的現象,形成深播弱苗,嚴重影響小麥分蘗的發生,造成穗數不足;還會造成播種后很快失墑,影響次生根的噴發和下扎,造成冬季黃苗死苗。鎮壓有壓實土壤、壓碎土塊、平整地面的作用,當耕層土壤過于疏松時,鎮壓可使耕層緊密,提高耕層土壤水分含量,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根系及時噴發與伸長,下扎到深層土壤中,一般深層土壤水分含量較高較穩定,即使上層土壤干旱,根系也能從深層土壤中吸收到水分,提高麥苗的抗旱能力,麥苗整齊健壯。因此,黃淮冬麥區和北部冬麥區小麥播種后應該及時鎮壓。

        (二)選用良種

        良種是在原有親本遺傳特性的基礎上,于一定自然條件和栽培條件下選育而成的,因而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只有當環境條件充分滿足或適合品種的生態、生理和遺傳特性的需求時,才能充分發揮其優良特性的增產潛力。所以,在生產中應根據本地區的氣候、土壤、地力、種植制度、產量水平和病蟲害情況等,選用最適宜的良種種植。

        一是根據本地區的氣候條件,特別是氣溫條件選用冬性、半冬性或春性品種。近幾年黃淮冬麥區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是:有的地方半冬性品種種植的區域偏北,經常出現冬前發育過快,在冬季或早春遭受凍害的現象,在生產中應予以重視。

        二是根據生產水平選用良種。如在旱薄地應選用抗旱耐瘠品種;在土層較厚、肥力較高的旱肥地,應種植抗旱耐肥的品種;而在肥水條件良好的高產田,應選用豐產潛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種。

        三是根據不同耕作制度選用良種。如麥、棉套種,不但要求小麥品種具有適宜晚播、早熟的特點,以縮短麥、棉共生期,同時要求植株較矮、株型緊湊,邊行優勢強等特點,以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

        四是根據當地自然災害的特點選用良種。如干熱風重的地區,應選用抗早衰、抗青干的品種;銹病感染較重的地區應選用抗(耐)銹病的品種;南方多雨,漬澇嚴重的地區,日照少,穗分化時間較長,宜選用抗(耐)赤霉病及種子休眠期長的品種。

        五是籽粒品質和商品性好。包括營養品質好,加工品質符合制成品的要求,籽粒飽滿、容重高、銷售價格高。

        六是選用良種要經過試驗、示范。在生產上既要根據生產條件的變化和產量的提高,不斷更換新品種,也要防止不經過試驗就大量引種調種及頻繁更換良種;在種植當地主要推廣良種的同時,要注意積極引進新品種進行試驗、示范,并做好種子繁殖工作,以便確定“接班”品種,保持生產用種的高質量。

        (三)適墑播種

        小麥播種時耕層的適宜墑情為土壤相對含水量75%80%。在適宜墑情的條件下播種,能保證一次全苗,使種子根和次生根及時長出,并下扎到深層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所以小麥播種前墑情不足時要提前澆水造墑。

        (四)適期播種

        小麥適期播種可以充分利用熱量資源,培育壯苗,形成健壯的大分蘗和發達的根系,制造和積累較多的養分,增強抗逆力,為提高成穗率、培育壯稈大穗奠定基礎。這是小麥大面積均衡增產的重要措施。小麥的播種期因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生產條件和品種特性等不同而有顯著的區別。

        我國幅員廣闊,各地區的冬小麥播種適期有很大差異。實踐證明,冬小麥播種適期與氣溫關系密切,一般冬性品種播種適期為日平均氣溫1618℃,半冬性品種為1416℃,春性品種為1214℃。具體確定冬小麥播種適期時,還要考慮麥田的肥力水平,病蟲害和安全越冬情況等。

        近幾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我國小麥主產區常常處于暖冬的氣候條件,在過去認定的播期播種,常常出現小麥冬前旺長,春性和半冬性偏春性品種發育進程加快,冬季和早春凍害時有發生,為應對氣候變暖的形勢,冬小麥的播種適期應該比過去的適宜播種期適當推遲,但是,推遲幾天合適各地應通過播期試驗和理論計算相結合來確定。

        (五)適量播種

        目前,我國各類冬小麥麥田,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播種量偏大的問題,造成群體偏大、冬前和春季旺長,莖稈細弱,易于倒伏,穗多穗小,易于早衰,產量不高等問題。確定合理的播量可以獲得適宜的基本苗數,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處理好群體與個體的矛盾,是協調小麥生長發育與環境條件關系的重要環節。掌握的原則:一是品種特性,主要指分蘗力、分蘗成穗率和適宜畝穗數;二是播種期早晚;三是土壤的肥力水平。一般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的品種,播期較早和土壤肥力較高的條件下,基本苗宜稀,播種量宜少些。

        附件2

        2009/2010年度油菜秋冬種技術方案

        2009/2010年冬油菜生產中,重點推廣五大高產、輕簡、高效栽培技術,進一步挖掘增產潛力,提高技術到位率。

        一、雙低油菜高產保優栽培技術

        (一)選擇良種,集中連片。選用高產、多抗、高油的雙低油菜品種,在符合無公害耕地質量標準和生產條件較好的田塊上,按照區域化布局,以村、鄉鎮等為單元集中連片種植。

        (二)適時播種,培育壯苗。選擇土壤肥沃、灌排方便、前茬為非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塊作苗床,苗床與大田比例為1:56左右。精細整地,開溝作畦,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畝施硼肥0.5公斤。長江上游適宜播期在9月中、下旬,中游適宜播期在9月上、中旬,下游適宜播期在9月中、下旬,苗床畝播種量0.350.5公斤。及時間苗、定苗。根據苗情,在定苗后可每畝追施糞水10001500公斤或尿素58公斤。如苗情偏旺,可在3葉期每畝用15%多效唑30克兌水40公斤均勻噴霧。

        (三)開好三溝,精細整地。前茬收獲后及時耕翻開溝做畦,施好基肥。旱地一般畦寬23米,稻田一般畦寬1.52米,溝寬2025厘米,溝深2030厘米,做到“三溝”配套。

        (四)適時移栽,合理密植。苗齡3035天開始移栽。根據土壤肥力水平、移栽方式、茬口早晚確定最佳移栽密度,一般每畝800010000株。栽后澆足活棵水,縮短緩苗期。

        (五)配方施肥,必施硼肥。前茬收獲后要結合整地施足底肥,一般大田總施肥量每畝折純氮為12.515公斤,五氧化二磷68公斤,氧化鉀57公斤。高產示范田要適當增施肥料,特別是有機肥。其中,按總施氮的50%、磷、鉀肥總量的80%作基肥,其余肥料用作追肥。另外,每畝須底施硼砂0.50.75公斤,苗期和蕾薹期要用優質高效硼肥進行葉面追肥。

        (六)防治田間病蟲草害。苗床期應重點防治菜青蟲和蚜蟲。苗期根據田間草情草相采用人工或化學藥劑防治雜草。初花期要及時防治菌核病,57天后再防治一次。

        二、雙低油菜稻田板茬免耕移栽技術

        (一)培育壯苗。選擇土壤疏松肥沃、灌排方便的旱地,精細整地、精細播種,全苗后及時進行苗床管理,培育壯苗。

        (二)開溝覆廂。水稻收割前及時排水,以田間不見明水為宜。收獲后立即挖好“三溝”,做到三溝配套,灌排暢通,能灌能排。開溝土打碎均勻覆蓋廂面。

        (三)化學除草。根據雜草發生規律選擇適宜的防治時間與藥劑進行化學除草。

        (四)搶墑移栽。一是施足基肥。根據土壤供肥能力以及移栽期的早遲,合理施用基肥,基肥一般占總施肥量的50%60%。中等肥力土壤,基肥每畝施農家肥3045立方米,餅肥5060公斤;化肥折純氮1012公斤、五氧化二磷57公斤、氧化鉀46公斤,硼砂0.50.75公斤。二是適期早栽。根據品種特性、土壤條件,適期搶早移栽。移栽密度一般為800012000株。三是保證移栽質量。堅持大小苗分級移栽,移栽后澆足定根水,切忌大水漫灌。

        (五)大田管理。板茬移栽油菜根系淺、后期易早衰,因此要早管促早發穩長。一是苗期。根據苗情施好苗肥和臘肥,適時中耕松土,培土壅根,減輕凍害。及時觀察苗期蟲害,進行早期低毒高效藥劑防治。對秋發早、長勢旺的油菜,在11月中下旬可用多效唑進行化控,有利于壯苗抗凍。二是蕾薹期。要根據油菜長勢重施薹肥,特別是苗體偏小的田塊要提前施用,苗體較大且落黃不明顯的田塊,要適當推遲施用,并減少用量。三是花角期。結合菌核病防治,搞好葉面施肥。

        三、油菜機械開溝蓋土免耕直播技術

        (一)適時早播。水稻收獲后應盡早播種,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完成播種為宜。

        (二)注重施用基肥,合理施用薹肥。根據田間肥力狀況及苗情,合理施肥。一般每畝施用氮磷鉀復合肥40公斤、硼砂0.51公斤、農家土雜肥1000公斤作基肥,有條件的地方可施用配方肥。油菜薹高達510厘米時,根據苗情合理施用薹肥,一般每畝施用尿素510公斤。

        (三)開溝拋土,確保覆蓋質量。確定適宜廂寬,以確保溝土能在廂面上充分、均勻覆蓋。每畝播量約為0.20.3公斤,播后淺耙蓋籽。

        (四)灌水促全苗、化殺除雜草。播種后及時灌平溝水,促進種子發芽出苗,提高出苗整齊度,切忌漫灌。同時根據當地雜草發生規律選擇適宜時期及除草劑消滅行間雜草。

        (五)加強田間管理,防治病蟲害。其具體措施同常規管理。

        四、油菜少免耕套播技術

        (一)品種選用。選用耐遲播、發芽快、耐密植、抗病抗倒性強的雙低油菜品種。

        (二)造墑備播。旱地套播時,可在播種前清理田間雜草,適當旋耕松土,并根據土壤墑情和天氣情況,播前適度灌墑洇溝,確保出苗快速、整齊。稻田套播時,要提前開溝降濕,確保適墑播種。如果墑情不足,則可在播種前23天灌一次跑馬水。

        (三)施足基肥。基肥約占總施肥量的30%40%。一般畝施人畜糞便10001500公斤、氮磷鉀復合肥20公斤、尿素5公斤、硼砂0.5公斤,施于前作物行間。

        (四)適期早播。根據前作收獲期確定油菜適宜播種期。稻田套播油菜共生期以不超過10天為宜。一般畝播種0.30.4公斤,留苗2.5萬株左右。

        (五)開溝覆土。當土壤含水量下降后,用開溝機或人工開溝,溝深達到25厘米。

        (六)合理追肥。套播油菜的追肥原則是,早施苗肥,補施臘肥,早施重施薹肥。苗肥以速效肥為主,一般畝施尿素35公斤或補施人畜肥。臘肥以農家肥、有機肥為主。返青抽薹后早施薹肥,每畝約57公斤尿素。

        (七)加強田間管理,防治病蟲害。其具體措施同常規管理。

        五、油菜低溫凍害綜合防治技術

        (一)選用抗凍油菜品種。選用農業部門主推的耐寒抗凍油菜品種。

        (二)適時播種,培育壯苗。播種期一般在915日—1017日。苗期要合理施肥,培育越冬壯苗。對長勢較差的田塊要適當增加追肥的施用量,促進早發壯苗;對長勢偏旺的要適當控制氮肥、增加磷肥和鉀肥的施用量,并噴施多效唑抑制過旺生長。

        (三)冬前進行防凍管理。在冬至前進行中耕除草,在行間鋪施糞肥,培土壅蔸,及時清理三溝,減輕濕害。有條件的地方可實施秸稈覆蓋,增溫保水,黃淮地區可在低溫凍害來臨前進行一次冬灌,提高油菜抗寒抗凍能力。

        (四)促進凍后油菜生長,減輕凍害損失。低溫冰凍天氣過后,應及時清理廂溝、腰溝、圍溝,排除雪水、降低田間濕度,促進油菜生長。對已經受凍的早薹油菜,融凍后應在晴天及時摘除凍薹,以促進基部分枝生長,切忌雨天進行,以免造成傷口腐爛。要及時清除呈明顯水漬狀的凍傷葉片,防止凍傷累及整個植株,對明顯變白或干枯的葉片要及時摘除。根據苗情長勢,可每畝追施尿素5公斤左右,結合硼肥1兩、磷酸二氫鉀2兩、多菌靈3兩混合后兌水50公斤,在晴天均勻噴霧,促進生長,預防次生病害的暴發。

        附件3

        2009/2010年度馬鈴薯秋冬種技術方案

        2009/2010年秋冬種馬鈴薯生產中,重點推廣“六大主推技術”,突出抓好“兩項關鍵措施”的落實,進一步挖掘增產潛力,提高技術到位率。

        一、六大主推技術

        (一)冬種馬鈴薯稻草覆蓋栽培技術

        一是選擇優良品種,使用脫毒種薯。選用適銷對路的鮮食型早熟或中早熟馬鈴薯品種,如費烏瑞它、中薯3號、紫花851、中薯5號、鄭薯5號、克新18號等,采用優質脫毒種薯,按照區域化布局,以村、鄉鎮為單元等集中連片種植。

        二是精細整地,規范開溝起壟。選擇排灌方便、耕作層深厚、富含有機質、肥沃疏松的沙壤土或壤土,水稻收獲后深翻、曬白、耙碎、平整,松土層(耕作層)達2025厘米以上,按寬110120厘米、高2540厘米的規格起壟。畦面寬90厘米,壟間溝寬30厘米,要求土塊細碎,壟面、溝底平直。播種前3天灌跑馬水,灌至溝高的1/3

        三是適時播種,合理密植。10月下旬—11月中下旬播種。溝播或穴播、雙行種植。早熟品種肥田宜密植,中晚熟品種瘦田宜稀植,一般行距2330厘米,株距2025厘米,每畝45005600株,播種深度510厘米。

        四是配方施肥,重施基肥。以中等肥力田塊每畝生產鮮薯2000公斤計算,大田每畝施肥量折合純氮11公斤、磷4.4公斤,鉀22公斤,其中全部有機肥、氮肥的60%、磷肥的100%、鉀肥的50%及微量元素肥料的100%做為基肥,在起壟后播種前或播種后集中溝施。

        五是覆蓋稻草,降溫保墑。播種覆土56厘米后直接用稻草順著壟方向頭尾相連均勻覆蓋壟面,兩端結合部位壓土防止被風吹走,每畝用干稻草300400公斤;或播種后直接用稻草順著壟方向覆蓋后再在畦面上培土810厘米,畝用稻草200300公斤。

        六是查苗補苗,力保全苗。及時查苗,發現爛種,用已催芽的種薯補種。

        七是合理追肥,適施葉面肥。追肥宜早不宜晚。在出苗后4050天內,將剩余的40%氮肥和50%鉀肥分35次追施,前期以氮為主鉀為輔,中期氮鉀并重,后期鉀肥。齊苗后施第一次葉面淋肥,以后每710天淋一次,共45次;根外追肥分23次進行,追肥后若無雨要及時灌水。

        八是清溝培土,合理灌溉。齊苗后510天,苗高1520厘米時第一次培土,封壟前再清溝培土,防止積水和裂縫露光、薯塊變綠。前期少雨干旱宜溝灌,灌水高度約為畦高的1/3,最多不超過1/2,保留數小時;中后期保持土壤濕潤,遇旱灌半溝水,下雨及時排水。

        九是病蟲害防治。整地和幼苗期用除草劑定向噴霧防除雜草,封壟后人工除草;苗期防治地老虎、蚜蟲、菜青蟲和瓢蟲等;中后期拔除焚燒青枯病株,消毒病穴并藥劑噴霧,防止蔓延;苗期、結薯期和成熟期在雨、霧天過后,在陰雨天來臨前后每710天交替噴霧防晚疫病。

        十是及時收獲,提高產品合格率。選擇晴天或晴間多云天氣收獲,機械收獲、犁翻、人工挖掘,要盡量減少機械損傷。收獲后避免烈日暴曬、雨淋,晾干表皮、使皮層老化。通風陰涼黑暗處預貯,堆高不超過50厘米,避免薯塊見光變綠,影響商品率和品質。

        主要適宜于南方稻田冬種區,冬種前期注意防霜凍、中后期防高溫高濕。

        (二)冬種馬鈴薯稻草覆蓋免耕栽培技術

        一是適時播種,合理選地。中稻、再生稻或晚稻收獲后播種,一般在10月上旬—11月下旬。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土壤深厚、保水保肥和中等肥力以上的輕質壤土田免耕種植馬鈴薯。

        二是選擇適銷品種,采用脫毒種薯。根據當地生產條件和市場需求,選擇適銷對路的高產、優質、抗病品種,使用優質脫毒一級、二級種薯,避免使用帶病種薯和商品薯作種。

        三是適時播種。收獲水稻后,充分利用濕潤的稻田及時播種。一般140160厘米的畦面每畦擺種45行,行距3040厘米,株距2030厘米,每畝播種45005500株,擺種時芽眼向下,使芽眼與土壤充分接觸。

        四是重施基肥。擺種后,畝施經漚制腐熟的農家肥1500公斤,行間撒施氮磷鉀三元復合肥50公斤。

        五是稻草覆蓋。用稻草均勻地覆蓋在畦面上,輕輕拍實,厚度810厘米,蓋草后進行清溝,將溝中挖起來的泥土均勻壓在稻草上,以防稻草被大風刮跑。

        六是引苗定苗,肥水管理。齊苗后及時定苗,每棵馬鈴薯保留最壯的12株,剪除多余弱苗、小苗,以利結大薯。秋冬季及時灌溉,干旱時可溝灌,使水分滲入畦內,在多雨季節或低洼地方,則要注意排水防漬。生長后期脫肥的可用0.2%磷酸二氫鉀或0.5%的尿素液進行12次根外追肥。

        七是防治病蟲害。田間發現青枯病株,要及時帶土挖除移到種植區外深埋或焚燒;重點防治晚疫病和蚜蟲,如鼠害較為嚴重,需統一滅鼠。

        八是適時收獲,稻田處理。到采收季節撥開稻草即可揀收,或輕輕扒開泥土即可挖出。還可分期采收,即將稻草輕輕撥開采收已長大的薯塊,再將稻草蓋好讓小薯塊繼續生長。馬鈴薯收獲后殘存的大量稻草和馬鈴薯莖葉應填埋在排灌溝內作綠肥使用,培肥地力,使下茬作物增產。

        主要適宜于南方稻田冬種區。

        (三)冬閑田春馬鈴薯早熟豐產栽培技術

        一是選擇適銷品種、采用脫毒種薯。鮮食菜用栽培宜選用結薯早,薯塊集中、塊莖前期膨大快的早、中熟品種,生育期在6070天,如費烏瑞它、湘馬鈴薯1號、中薯3號、中薯5號和東農303等;加工用品種宜選擇大西洋。采用符合國標的3代以內優質脫毒種薯。

        二是稻田選擇。冬閑稻田馬鈴薯稻草覆蓋免耕栽培對土壤無特殊要求,但必須選擇排水良好的稻田。

        三是撒施基肥。每畝撒施硫酸鉀復合肥75100公斤。

        四是擺放種薯、開溝覆土。一般在12月中下旬—次年1月上旬擺放種薯。先在田中按畦寬150厘米、溝寬40厘米劃行,然后在畦面上擺放種薯,每畦擺放4行,行距40厘米,株距25厘米,每畝稻田擺放種薯5500塊左右。在畦與畦之間開溝,溝深25厘米,開溝挖出的土壤整碎后覆蓋種薯。

        五是覆蓋稻草和地膜。稻草尾尾相對,頭朝畦邊覆蓋于畦面上,覆蓋厚度為810厘米,畝用草量10001200公斤。如在稻草表面再覆蓋地膜,宜于雨后或澆濕稻草后進行,地膜幅寬220厘米,四周用土壓嚴實,幼苗開始長出草面時,在出苗處將地膜破口,引出幼苗。

        六是植株調控。若植株徒長,可用濃度為100150毫克/公斤烯效唑葉面噴霧,有效地抑制植株地上部的生長,促進植株地下部塊莖的膨大。

        七是病蟲害防治。重點防治早疫病、晚疫病、黑脛病等病害和蚜蟲、二十八星瓢蟲、地下害蟲等蟲害。

        八是收獲與分級。一般從4月中旬起根據市場行情,選擇晴好天氣陸續收獲上市。收獲后的薯塊應適度晾干表面水分,去掉爛、破、病薯,然后按薯塊大小進行分級,采用網袋或紙箱包裝上市。

        主要適宜于湖南(湘西除外)、湖北(鄂西除外)、江西、安徽、浙江等早春種植馬鈴薯區域。

        (四)冬馬鈴薯間套甘蔗栽培技術

        一是選擇適宜品種,采用脫毒種薯。選擇植株直立、前期生長慢、后期生長快的高產高糖甘蔗品種,選擇會-2、合作88、費烏瑞它等中早熟馬鈴薯品種,應用優質脫毒種薯。

        二是適宜地塊,精細整地。選擇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土壤疏松肥沃、通透性好的沙壤土,精細整地,達到田平、土細的要求。

        三是適當種子(薯)處理。甘蔗砍成雙芽苗,用5%的石灰水進行醮種處理后再下種。馬鈴薯在播種前12天切成重3050克的切塊,注意切刀消毒,切塊用甲霜靈錳鋅或甲基托布津兌水噴霧進行消毒殺菌處理,堆積2小時后,切口朝上散放,攤開晾干,使切口愈傷后播種。

        四是適時播種、規范種植。甘蔗種植時間為11月上旬—12月中旬,馬鈴薯間種最佳時間為11月中旬—12月下旬。甘蔗采用寬窄行規范化種植,中型拖拉機開溝,寬行距140厘米,窄行距70厘米,溝深30厘米,人工清溝,每畝用蔗種600公斤,施肥、播種后覆土蓋地膜。甘蔗種植后,在寬行間用小型拖拉機開溝套種兩行馬鈴薯,采用單壟雙行條播,溝寬30厘米,進行交錯播種,株距2025厘米,保證畝基本苗3000株,同時在種薯間施入化肥、農家肥和防治地下害蟲殺蟲劑等,然后覆土、化學封草。

        五是施足底肥。甘蔗畝施復混肥80公斤,馬鈴薯畝施農家肥1000公斤,含量45%復合肥25公斤,普鈣50公斤,尿素10公斤,硼砂、鋅肥各2公斤于播種前施入播種溝內。

        六是加強田間管理。馬鈴薯苗高1015厘米早中耕、培土,畝用尿素10公斤追肥;根據田間持水量早灌水,速灌速排,避免淹墑和積水過多,影響甘蔗生長和馬鈴薯塊莖的膨大,甚至造成爛薯;主要防治早疫病、晚疫病、地下害蟲和蚜蟲等。在現蕾期和開花期防治地老虎和蚜蟲,同時預防晚疫病。

        七是適時收獲。結合甘蔗中耕管理,適時早收獲馬鈴薯,同時揭除甘蔗地膜,做到莖葉還田,促進甘蔗生長。

        主要適宜于云南南部冬作區。

        (五)稻田秋馬鈴薯防濕害早防病生產技術

        一是選擇適宜田塊。選擇生產條件良好、遠離污染源、利于排灌的沙壤土田塊,前茬以禾谷類或豆類作物為好,避免茄科作物。

        二是選用適宜品種,進行種薯處理。選擇適宜于本生態區的食用型中早熟馬鈴薯品種,如中薯2號、中薯3號、中薯5號、川芋56、川芋5號和費烏瑞它等。應用優質脫毒種薯,進行切塊、拌干草木灰在刀口愈合后催芽,待芽長0.51厘米時,攤開晾芽,播前煉苗23天成短壯芽。

        三是及時整地。早稻收獲后,立即挖排水溝,地邊溝寬30厘米、深30厘米,畦凈寬170厘米,溝寬30厘米、深15厘米。挖出的土不可堆在溝沿上,應使畦面微呈弓背形,避免積水。

        四是適時播種。秋馬鈴薯適宜播期為8月中旬—9月上旬。畦上5行,行距35厘米,株距22厘米,每畝60007000株;將種薯擺放在土面上,芽眼接近土面,然后均勻地橫向蓋上810厘米厚的稻草,輕輕拍實,壓而不實,稻草應鋪滿整個畦面不留空。

        五是平衡施肥,增施追肥。基肥特別是氮肥需要量僅相當于春薯的70%左右,每畝施有機肥150公斤,加硫酸鉀30公斤、過磷酸鈣10公斤、尿素5公斤混拌均勻一起施入;追肥用0.5%的磷酸二氫鉀液,進行葉面追肥12次。

        六是適當澆水,及時排水。出苗至團棵以保墑促長為主;團棵到開花以保墑為主,遇土壤干旱應及時澆水;開花后進入結薯期,應保持土壤濕潤,遇雨要及時排水。

        七是適時調控苗情,及時除草防病。如植株營養生長過旺,適時進行化學調控;及時拔除田間雜草,防治馬鈴薯早疫病、晚疫病、青枯病、馬鈴薯瓢蟲和蚜蟲。

        主要適宜于四川、重慶二季栽培區域。

        (六)馬鈴薯低溫凍害綜合防治技術

        一是選用抗寒性較好的品種。選擇紫花851、中薯3號、中薯5號、延薯4號和克新18號等耐寒性較好的早、中熟品種,在霜凍來臨前成熟度可達到70%80%,提高抗寒、抗凍能力。

        二是合理安排播種時間。廣西南部、廣東惠州、福建南部等冬季氣溫不低、低溫危害較輕的地區,可在10月下旬—11月中旬播種,但在湖南、湖北、江西和福建北部等應在11月下旬—12月中下旬播種,以免播種過早,凍傷幼苗。春作適當延遲播種,避開南方倒春寒。

        三是覆蓋稻草或地膜防寒。早播馬鈴薯地膜覆蓋防止苗期低溫冷凍發生,已出苗馬鈴薯在低溫冷凍發生前采取拱膜覆蓋防凍,晚霜結束后揭膜。

        四是適當施肥,提高植株抗寒能力。增施磷鉀肥,減施氮肥,生長過旺、幼嫩的植株在霜凍來臨前10天用15%多效唑,每畝用1520克兌水60公斤均勻噴霧,防止徒長,增強抗寒力。

        五是重視預報,采用綜合栽培措施。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在霜凍來臨前,采取半溝灌水、凌晨造煙、噴施防凍劑和覆蓋保暖材料等措施防霜防凍。

        六是加強災后田管,減少損失。及時排除田間積水,剪掉和清除地上植株受凍部分、老葉和死葉,及時噴防病藥劑(如銀法利、克露、泉程等)以防傷口感染;及早查窩補缺、灌水,追施速效有機肥及磷、鉀復合肥或草木灰、地灰等熱性農家肥,結合中耕松土,提高地溫,促進新芽或腋芽萌發;氣溫回升后,追施葉面肥、少量氮肥(如尿素15公斤/畝),促進植株生長;晴天后噴施農藥和防凍劑溶液等預防晚疫病;對受災較輕、生長比較正常的田塊,加強管理,及時噴藥防病和噴施葉面肥,爭取獲得最好產量和效益;處于開花期嚴重受害的地塊中早熟品種應及時收獲,翻耕改種速生蔬菜等生育期短的其他作物,降低霜凍損失;晚熟品種應保證水分供應,及時噴施0.3%磷酸二氫鉀溶液等葉面肥,盡可能維持存活下來的莖葉組織,推遲收獲,獲得較高產量。

        主要適宜于廣東、廣西、福建、云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等南方冬作區和早春作馬鈴薯種植區域。

        二、兩項關鍵措施

        (一)應用優質脫毒種薯

        選擇符合國家標準的優質脫毒種薯,一般生產田選用三代以內種薯,感病品種采用原種。

        (二)種薯處理催育壯芽

        一是精選種薯,催育壯芽。剔除病薯、爛薯、雜薯和缺陷薯,進行催芽培育壯芽。在較溫暖的室內或防雨大棚內(1820℃),地上鋪墊10厘米左右濕潤沙土或疏松細土,將種薯攤成23層后,上蓋5厘米左右過篩的沙土或細土,用水壺噴水濕潤土壤(以半濕狀態為宜,手握剛成團為宜),若溫度低于18℃,上面再覆蓋稻草、麥稈、草簾等以保溫保濕催芽,注意防雨、防曬防止催芽種薯腐爛;等幼芽長出5毫米左右,揭去覆蓋物和土,將種薯移至溫度較低處,攤成12層為宜,暴露在散射光下壯芽。特別注意,不能將種薯直接放在太陽光下直射,須輕拿輕放、防止斷芽,應放在通風良好的地方,避免雨淋和霜凍。

        二是正確切塊,防止傳病。一般在播種前34天左右切塊,單個切塊重2540克,切塊時充分利用頂端優勢,盡量帶頂芽;切塊應在靠近芽眼的地方下刀,以利發根。50克以下小種薯整薯播種,51100克的種薯縱向一切兩瓣,100150克種薯一切三開縱斜切法即把薯塊切成三瓣,150克以上的種薯從尾部根據芽眼多少依芽眼螺旋排列縱斜方向向頂斜切成立體三角形的若干小塊,并要有12個以上健全的芽眼。切塊過程中要注意切刀消毒,一般將兩把刀浸泡在75%的酒精或0.5%的高錳酸鉀水溶液中,使用其中一把刀切完一個種薯后,將刀浸入高錳酸鉀溶液中,取另一把刀切下一個種薯,交替進行,防止切種過程中傳播病害。

        三是藥劑拌種,防止爛種。切塊后每50公斤種薯用2公斤草木灰和100克甲霜靈加水2公斤進行拌種,拌種后不積堆、不裝袋,置于閑房地表2472小時使傷口愈合。或切塊用2公斤70%甲基托布津加1公斤72%的農用鏈霉素均勻拌入50公斤滑石粉成為粉劑,每50公斤種薯用2公斤混合藥拌勻,要求切塊后30分鐘內,均勻拌于切面。

        同時要注意,當播種地塊太干或太濕、太冷或太熱不宜切塊播種;種薯發蔫發軟、薯皮發皺、發芽長于2厘米時,切塊易引起腐爛;切塊過小,尤其是切成一片一片,易腐爛;夏播和秋播因溫度、濕度高,極易腐爛,一般不能切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附件下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仙人|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欧美|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插插插精品亚洲一区| 亚洲精品电影院| 久久www免费人成人片|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看片| 又大又黄又粗又爽的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77777| 亚洲 欧洲 无码 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无码|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国产免费爽爽视频| 色婷婷五月综合亚洲小说| 神马影院午夜dy888| 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 久久综合婷婷成人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亚洲国产第一页| 丰满大爆乳波霸奶| 少妇被粗大的猛进69视频| 亚洲色无码播放亚洲成av| 一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成人毛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另类成人综合图片|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久久国产高清| 成年无码动漫av片在线观看羞羞 | 国偷自产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国产人妻丰满熟妇嗷嗷叫|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寂寞少妇做spa按摩无码| 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久久99国产精品二区| 午夜福利院电影|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电影院| 欧美人成视频在线视频|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69 | 日本狂喷奶水在线播放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