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出租土地有租金,在合作社務工有工資和利潤分紅,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積極探索農業產業高效組織化之路,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成效顯著。
從曾經的“荒茅田”到今天的花繁葉茂,花茂村已經形成了鄉村旅游、田園經濟、文創等產業,村集體資產達到1140萬元。
花茂村黨總支書記彭龍芬說,接下來,花茂村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將緊扣“為民辦實事”,把黨史教育課開到田間地頭,在實現群眾增收致富的過程中,教育引導黨員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村民成為農業產業工人
51歲的花茂村村民彭龍容沒想到,一紙合同讓她成了農業產業工人。她每天按時上下班,拿著令人心動的薪金,生活狀態和心情完全改變。
彭龍容的丈夫患病不能做重活,一家人的生活重擔都壓在她身上。2021年初,彭龍容與花茂村遵義綠動九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簽訂合同后,每月穩定的工資收入,改變了她家的生活狀況。
遵義綠動九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何萬明說,在合作社打工的村民就是產業工人,每月有3500元至3700元工資。合作社基地有工人19名,都是女同志,年齡最小的40歲、最大的55歲。
6月18日,筆者走進遵義綠動九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蔬菜基地看到,蔬菜大棚里異常繁忙,管理人員楊清華正在組織工人采摘黃瓜。大家緊張有序忙碌著,一箱箱包裝好的黃瓜陸續裝車。
高良松和周興分別是遵義國際商貿城、馬家灣果蔬市場的經銷商,他們各自駕駛廂式貨車來采購蔬菜。高良松說,從5月起,他幾乎每天都來花茂采購蔬菜。周興說,每次來都把車裝滿,有多少拉多少。
高良松、周興是與合作社長期合作的客戶,相互間已經達成合作信任。為了穩定客戶,除了還與重慶一客戶合作外,何萬明沒有再接受其他訂單。
19名工人、3個客戶與合作社形成了信任式合作關系。
“以產定薪”多勞多得
遵義綠動九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規章制度健全,設有理事會,何萬明任理事長。合作社有基地310畝,2017年被評為播州區“十佳合作社”,2018年被評為市級示范性合作社。2020年,創產值350萬元。
在他人看來,合作社運營已相當不錯,但何萬明卻不這么認為。他說,往年在基地務工的村民收入并不高,每月收入在2300元至2600元之間,合作社凈收益也不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何萬明坦言,今年以前,有50多個人在基地務工,管理難度大。如果管理跟不上,就會造成人力浪費,并且直接影響農產品質量和產量。反租倒包模式雖然好,但也存在弊端,有點像“吃大鍋飯”。
鑒于此,何萬明大膽啟用新模式,將務工人員減少至19人,用績效考核辦法激發工人勞動積極性。新模式即何萬明所稱的“反租倒包升級版”,即是“以產定薪”,將農產品產量和績效掛鉤。合作社將彭龍容等19名工人分成4個工作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劃片管護蔬菜地,并以相應農產品產量作為績效工資計算依據。彭龍容所持合同載明,西紅柿、黃瓜分別以0.3元/斤、0.35元/斤結算績效工資,如果賣出黃瓜1萬斤,彭龍容所在生產小組就可以領到3500元績效工資。如果產量在核準基數之上,還能分級遞增工資收入。
利益顯而易見,這是鼓勵工人科學管護、誠實勞動的激勵機制。勞動成果和利益緊密掛鉤,經濟杠桿促使工人用心付出,多勞多得。
程德玉是生產小組組長,該小組一共4人。由于實行量計工資,大家都非常賣力,4人完成了以前10人的工作量。55歲的王興碧說,在合作社,我們都把農活當成自家的干。
合作社帶動群眾致富成效顯著
合作社還將總利潤的4%用于分紅。何萬明說,6月份黃瓜批發價每斤在0.7元至0.8元之間。拿工人工資績效和蔬菜批發價比較,工人得到的實惠比合作社多,因為合作社還要支付其他生產成本。
村民轉變為產業工人,只完成農產品加工的部分程序,而合作社相當于農產品加工廠,實現流程管理,相應承擔市場和自然因素等各種風險。何萬明說,合作社就像一家農業工廠,組織村民進行集約化生產。
如今,出租土地并在基地務工的村民可以得到3筆收入,分別是土地租金、績效工資和利潤分紅。程德玉家有3畝地出租,一年可收入5萬元。在家門口就業,還方便了她照顧家庭。
播州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陳輝剛說,遵義綠動九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組織模式至少有兩項成功要素:一是突出村民的主體地位,村民真正得到了實惠;二是土地由村集體所有,具備農業集約化生產的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