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甘肅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基礎薄、規模小、市場競爭力弱等問題突出。與此同時,農村集體經濟薄弱,難以承擔起統一經營的職能,制約著甘肅農業現代化發展。
貧困群眾抵擋住市場風險,真正實現穩定脫貧,長久致富,靠誰?甘肅特色優勢產業實現“異軍突起”、后發趕超,由誰帶領?有實力、有市場的新型經營主體是破題的關鍵。
近三年來,甘肅省委省政府圍繞產業扶貧“誰來干”的問題,大力引進培育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構建“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合作社,合作社聯農戶建基地”的生產組織體系。全省3096家龍頭企業,帶動上萬個合作社從生產到加工再到銷售,全過程、全鏈條深度參與,帶動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種養、產業化經營,總產值超過了千億元,極大地改變了過去千家萬戶單打獨斗的“小農經濟”,農業生產從傳統邁向現代。
窮則思變 打通農業發展脈絡
貧困地區自然條件差、產業基礎薄弱,群眾觀念落后,發展產業缺乏有實力的經營主體,想要建立合作社,靠誰?
山大溝深的舟曲縣,如今在黨建引領下,飛出了一只產業“金鳳凰”。走進東山鎮謝家村,干凈整潔的村道引著記者的腳步來到一排排依山而建的精致小二樓前,“金鳳展翅黨旗紅、金鳳筑巢產業旺”的標語顯眼醒目,這里是由村黨支部書記謝村選領辦的東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這家合作社主要發展舟曲從嶺藏雞特色養殖產業,聯合縣域內36家合作社成立舟曲從嶺藏雞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并同步成立聯合社黨總支和8個成員社黨支部。
這支由黨員干部組成的敢作為、肯吃苦、打硬仗的隊伍,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始終沖在第一線,首先扛起了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擔子,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
紅旗飄揚,產業興旺。翻開東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近年來的分紅記錄,著實令人振奮:2017年,合作社為全縣19個鄉鎮的1387戶貧困戶代養從嶺藏雞6萬余只,累計分紅180萬元;2018年,合作社為3049戶貧困戶分紅336萬元,為深度貧困村集體經濟分紅6.66萬元;2019年,戶均分紅3610元。
合作社要選準特色建,致富才有門路。在合作社的創建過程中,甘肅緊緊圍繞“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立足地方資源稟賦,有針對性地選取“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的地方優勢產品作為合作社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食用菌、小雜糧、中華蜂、黑土豬、從嶺藏雞、中藏藥材、經濟林果等特色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遍地開花。
“2020年雨水多、花椒顆粒大、色彩艷,喜迎豐收,到處都是花椒香味,幾位外地來的客商路過花椒種植基地,正是聞見香味,決定與我們簽訂單。”積石山縣建平花椒合作社理事長李蕾緊盯地方特色花椒種植,組織合作社社員85人,種植花椒千余畝。據她介紹,按照近日的市場價格,每畝花椒農戶可收益5000多元。
新型經營主體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功不可沒,伴隨著一批優勢特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做大做強,甘肅省持續推動特色產業向優勢產區聚集,建設規模化綠色化標準化生產基地,呈現出了區域分工明顯、基地集中連片、技術裝備集成、加工鏈條延伸、品牌營銷強勁、特色優勢凸顯、一體化集群化發展的良好態勢,特色農業生產布局不斷優化。
種養出來的農畜產品銷給誰?這是農戶最關心的問題。龍頭企業帶建、合作社帶貧,真正把“小農戶”連接到“大市場”。定西海闊種子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依托張掖市海闊種業有限責任公司而成立的,公司通過合作社在定西魯家溝鎮南川村建立占地140畝的雜交番茄種子基地,帶動當地58戶貧困戶每年分紅3000元以上,解決了500余人的就業問題。
“合作社定期技術指導,我們只管按照合作社的統一要求種好,每個棚每年有2萬元的保底收入。”安定區魯家溝鎮南川村村民周有東告訴記者,前些年家里老人生病,孩子上學,自己脫不開身外出打工,自從承包了基地的大棚后,可以安心在家門口掙錢,錢包越來越鼓。
沒有龍頭企業帶領,沒有致富能人領辦,怎么辦?以“莊浪模式”“宕昌模式”為代表的甘肅多地,大膽創新,抱團聯合,獨樹一幟地建起了當地政府組建的國有獨資企業,有了自己的“龍頭企業”,縣鄉村三級創辦合作社聯合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打通了發展脈絡,開辟了產業發展的新路徑。
為解決貧困村合作社“有沒有”的問題,2018年全省新建了2173個貧困村合作社,目前甘肅省已實現貧困村合作社全覆蓋,通過吸納貧困戶入社,有效提升了貧困戶生產的組織化程度,讓貧困戶更好地融入現代農業發展。
效能為先 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
寒風凜冽,但位于永昌縣六壩鎮的海量辣椒專業合作社的日光溫室大棚里溫暖如春。一盤盤翠嫩的菜苗在噴灌出的“雨水”下茁壯成長,一串串纖長的辣椒掩藏在茂盛的綠葉背后靜待采摘,農戶們來回奔忙,往日的“貓冬”變成了如今“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
“設施蔬菜發展前景廣闊,但合作社在發展中也遇到不少問題,多虧政府的支持和引導,幫助我們渡過了很多難關,如今產業發展沒有后顧之憂,群眾都愿意跟著我們干。” 永昌海量辣椒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文成說道。
為解決合作社發展資金難問題,2018年以來,六壩鎮積極動員26戶貧困戶將74萬元的產業扶持資金入股海量辣椒專業合作社,每年可按照9%的比例享受分紅。六壩鎮還將七壩村、八壩村、南莊村等9個村發展壯大貧困村村集體經濟專項資金等,以“資金入股保底分紅”的形式,入股永昌海量辣椒專業合作社、慶源豐等新型經營主體,每年村集體有不低于9%的分紅。合作社與貧困戶、村集體結成利益共同體,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的同時,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海量辣椒專業合作社形成了“育苗供種-生產管理-精選包裝-冷鏈儲藏-質量抽檢-運輸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獲評全國農民合作社示范社。2020年5月,在市縣鎮三級政府支持下,該合作社建設5萬噸冷鏈倉儲氣調庫,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如今,甘肅省新型經營主體正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聯合9個省直部門和相關單位印發《關于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和質量提升行動的實施意見》《甘肅省農民合作社省級示范社評定及監測辦法》,進一步明確了農民合作社扶持政策措施,在全省實施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按照“運營規范、運營較規范、運營一般、未運營和注銷吊銷”五種類型,分類規范提升。
甘肅持續加大資金投入,2020年下達省級農民合作社扶持資金2000萬元,共扶持合作社200個,每個合作社補助10萬元。2020年9月,下達了1000萬元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重點用于對8個未脫貧縣受災合作社和貧困戶參與多、產業基礎好、承接到戶資金入股的合作社進行扶持,每個合作社補助8萬元。
甘肅省積極推進整縣試點,包括安定區、民樂縣、環縣、莊浪縣和宕昌縣5個國家級整縣推進試點縣區,慶城縣等26個省級整縣推進試點縣。同時,加快示范社創建,2020年永登縣、皋蘭縣等60個縣市區新創建縣級示范社1715個。
另外,各地依托農業項目和扶持政策,依照有產業基地、有農業機械、有良種供給、有銷售訂單、有加工和儲藏場所等“五有”標準,通過扶持合作社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種子種苗引進、農產品初加工、烘干、儲藏及保鮮設施等建設,辦實辦好合作社。
據行業統計,截至2020年9月底,全省“五有”合作社已達28771家,占合作社總數的31.96%,貧困村“五有”合作社達10932家,占貧困村合作社總數的33.17%。合作社生產經營水平顯著提高,合作社市場競爭力和風險抵抗力明顯增強。
辦好合作社,關鍵在人。近年來,甘肅省選聘市縣鄉三級合作社輔導員10227人,啟動實施合作社領辦人“萬人培訓計劃”,進一步加強領辦人培訓、產業培育、技術服務、市場營銷、規范管理等關鍵措施的落實,培訓鄉鎮輔導員6000余人、合作社帶頭人1.62萬人次。
抱團發展 邁向現代農業新高地
企業“龍頭”領得好,合作社“龍脈”打得通,貧困群眾發展“不掉尾”。如今,“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帶貧方式,猶如一條發展巨龍,不僅為廣大群眾開辟了致富門路,更帶領甘肅躍上了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發展新高地。
環縣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眾口一詞念羊經,一心一意興羊業,千家萬戶發羊財”。“村里的貧困戶,我們按照慶陽市‘331+’產業扶貧模式,依托村里9個養殖合作社,吸納貧困戶2萬元到戶產業扶持資金和3萬元貼息貸款,以10只母羊+1只種公羊進行‘戶托社養’,每年貧困戶可以拿到5000元分紅。合作社養殖的羊,都由中盛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統一收購,不愁賣不出去。”環縣曲子鎮西溝村黨支部書記劉小兵介紹說:“現在村民單純依靠種草、養羊的產業收入最高可達7657元,在全縣排名第一位。我們正爭取把西溝村打造成為咱們省種草養羊億元產值專業村。”
西溝村發展底氣這么足,全靠當地政府精心編制出的“環縣羊經”。
近年來,環縣依托6家龍頭企業和368家合作社,建起了良種繁育、技術支撐、標準化規模養殖、飼草料生產加工、屠宰加工倉儲、產銷對接、品牌營銷、金融保險支持的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循環鏈,形成了閉環的羊產業鏈條。各環節都有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縱向聯企帶戶,橫向幫帶聯合。
環縣已引進3個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落戶,建辦精深加工廠2處,萬只以上規模肉羊良種繁育場3處、奶羊繁育場1處、肉羊制種基地1個,帶動全縣養羊農戶達到4.8萬戶,還帶動慶城、華池、鎮原3縣羊產業迅速發展,以環縣為核心區的慶陽北部山區羊產業帶初步形成。
同樣的產業集聚效應也在定西市安定區鋪展開來。
作為全國馬鈴薯種植適宜區和甘肅省馬鈴薯主產區,安定區已初步建立了馬鈴薯種薯繁育體系、標準化生產體系、精深加工體系和銷售網絡體系,但馬鈴薯產業鏈短、斷,生產經營主體弱、小、散等問題仍舊制約著現代馬鈴薯產業體系發展。
為此,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甘肅福景堂馬鈴薯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牽頭組建聯合社,藍天公司以存貨作為抵押,聯合社以籌集的保證金,合作社和農戶(貧困戶)以馬鈴薯銷售應收賬款作為質押,使聯合社社員之間形成互保關系,以此為農戶提供擔保貸款,幫助貧困戶擴大種植規模,構建起了“龍頭企業+聯合社+合作社+農戶(貧困戶)+銀行+電商平臺”六位一體的“藍天模式”。
“我們與安定區80多個農民合作社簽訂了種植訂單,合作社再與農戶簽訂種植合同,公司以高于市場均價收購,保證了農民穩定增收。”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幸澤表示,公司每年訂單發展標準化種植馬鈴薯基地12萬畝,帶動10萬多戶農戶發展馬鈴薯產業,戶均年增收8300元。
當前,甘肅省已構建“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合作社、合作社聯農戶建基地”的生產組織體系,探索出了帶貧益貧的“藍天模式”“中盛、中天模式”“海升模式”“德青源模式”,通過訂單收購、入股分紅、生產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把200多萬農戶嵌入了產業扶貧大鏈條,帶動人均增收4000元,比2017年增長40%以上。
風起揚帆正當時,同舟共濟再出發。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產業扶貧是重要支撐;推動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產業興旺是關鍵所在;一批批充滿發展活力的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將帶領廣大群眾昂首邁入產業發展的浪潮中,以產業興旺引領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