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位于東北地區版圖幾何中心,如綠色明珠鑲嵌在松嫩平原。時值金秋,沃野無際稻花香,白鶴亮翅風車動,正是白城一年中生態顏值最高、生態旅游最旺的季節。很難想象,這顆明珠曾被“風沙地”“鹽堿灘”等標簽蒙塵,一度陷入發展困局。如今三產融合的豐饒唯美,正是始于綠色發展的生態蝶變。
近年來,白城持續增強對“發展必須是、只能是高質量發展”的深刻理解,始終堅持新發展理念這個“指揮棒”“紅綠燈”,以水破局、以綠生金,力促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擦亮全球白鶴遷徙驛站、中國弱堿地稻米之鄉、東北千萬千瓦級新能源發電城市、吉林西部旅游重點地區等地理標識,在收獲的季節上線“秋日傳奇”。
秋風送爽,稻浪起伏,白城市鎮賚縣一處農田邊,吉林硅谷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經理馮振南拿起半瓶水,向記者演示有機硅改良劑的原理:瓶中放入鹽堿土,加入改良劑,稍加搖晃后,水和土迅速分離。“改良劑具有改善板結、增加透氣、加快鹽分下沉等作用。”他說,改良后的鹽堿地今年預計產量可達每公頃7500千克。
白城地處世界三大蘇打鹽堿地分布帶,農業生產曾受土壤瓶頸限制。近年來,當地持續推進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域內廣袤的鹽堿灘上,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的各路團隊以農田為擂臺各顯其能,為的就是摸索最適應此間土壤的改良模式,讓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藏糧于技,顆粒歸倉。白城下轄大安市新平安鎮的水稻試驗田中,數臺收割機轟鳴前進,吉林云天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吉樹雙在田邊準備驗收改良成果。近4年來,這家公司通過脫堿增碳改良劑、復合肥改良劑等“妙方”,改良土地5萬多畝,實現糧食增產約2500萬千克。“今年有望再創佳績。”他說。
“為改良鹽堿地再添新品種。”白城市農科院試驗田中,院長郭來春穿梭記錄著新品種燕麥的性狀。他說,這里培育的燕麥能在pH值9.3以下、全鹽量4‰以下的土壤中生長,同時燕麥本身能吸收土壤中部分鹽離子,降低土壤pH值和含鹽量。“目前,市農科院已育成白燕20號、白燕7號等多個耐鹽堿燕麥品種。”
“利用工業優勢參與土地改良,為改良鹽堿地生產檸檬酸。”吉林協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蔣小東說。公司車間內,玉米發酵的香氣縈繞,檸檬酸產品包裝入倉。他介紹,檸檬酸石膏是檸檬酸生產剩余物,也是天然的鹽堿地改良劑。目前公司年產檸檬酸達15萬噸。如今不光承包鹽堿地種植原料玉米,又承包了2萬多畝鹽堿地種植水稻。
“為改良鹽堿地種出好茭白。”來自浙江麗水的丁煒說,2018年,他開始嘗試把家鄉特產的茭白種在鎮賚的鹽堿地上,歷經4年試種,不僅種出了口感清甜的果實,還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戶種植增收。“茭白生長過程中會產生草酸,能很好地中和土壤堿性。當初也沒想到‘南菜北種’竟然能收獲改良土壤的意外之喜。”他說。
以稻治堿,是白城地區探索鹽堿地綜合治理最早確立的方案之一。當地水稻種植歷史雖不到40年,卻已連續10年在產糧大省吉林雄踞水稻產量第一位。2023年,白城糧食產量突破58億千克,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及增量、增幅等6項指標均居全省前三,其中水稻產量達18.695億千克——中國弱堿稻米之鄉已香飄全國各地。
一水奔流萬畝歡。水,是以稻治堿的關鍵,也是定地藏糧的基礎。得益于吉林西部河湖連通等水利工程,白城近年來依托自然水系和興修水利,將嫩江、洮兒河、霍林河的富余水資源存蓄到湖泡和濕地,構建區域循環水系,使依托水資源“改”出肥沃地成為現實。
“水路”打通,種養雙豐。位于嫩江之畔的匯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養殖池內,工人正在捕撈小龍蝦和大閘蟹。“蝦蟹的排泄物是水稻天然肥料,稻田微生物和野草也是蝦蟹的天然餌料。”公司副總經理葛逸凡說。據介紹,目前白城實施“蟹稻”“蝦稻”“魚稻”等組合的綜合種養,面積已達50.8萬畝,領跑全省,水產品遠銷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