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之下,“靠天吃飯”的農業尤其牽動人心。聞“汛”而動,端牢“飯碗”,連日來,湖南各地農業部門積極行動,全力抓好汛期防災減災工作。
基層鄉鎮:排查險情,做好汛后生產恢復準備
6月25日上午,汨羅江洪峰過境汨羅市城區,水位最高時達34.4米,距離警戒水位0.6米。當天中午開始回落,此次洪峰安全通過汨羅。
位于汨羅江北岸、與汨羅城區僅一橋之隔的羅江鎮,是當地糧食生產的大鎮。全鎮共有萬畝垸區1個,小型(千畝之內)堤垸7個,小型水庫44座,骨干山塘520多囗,水田面積68000畝。
羅江鎮水利站站長許正和告訴記者,全鎮目前已在萬畝垸區設置3處共7臺排漬機埠,做到一日暴雨當日排干,重點涵閘專人看守。其他7個小垸設施完善,盡力減少內澇災害。
“受降雨影響,需要補種農田的面積大約1560畝。”許正和說。
而在此之前,羅江鎮早已編制了垸區、水庫、山塘、地災點、水災害防治點的應急預案,成立由200人參加的青壯年搶險應急隊,培訓近10名搶險技術隊,各村組織一次災情發生時群眾轉移安置演練共14場,并各村安排災民安置點2-3個,弱勢群體有專人守護,切坡建房戶點到點專人提醒、危房戶人口清零。
預防在前、防范在先、救災在早,當前各農業生產一些正穩步推進各項防汛救災措施。
6月24日,湖南將防汛應急響應和洪水防御應急響應由Ⅳ級提升至Ⅲ級,各地迅速響應,密切關注雨情、水情、汛情變化。
三級響應以來,瀏陽市沿溪鎮全體鎮村干部24小時駐鎮值班值守,關注農業棚室安全、農作物浸水沖毀情況,并排查全鎮沿河圳帶和山嶺邊,地勢低洼及排水不暢等農作物種植區約1萬2千畝。
“目前,全鎮農田情況在可控范圍內,沒有出現因災絕收的情況。”沿溪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高彬告訴記者,當地已安排農業技術人員指導種植戶加強疏溝排水,利用停雨縫隙對作物及時噴灑殺菌劑和營養液以提高作物抗澇抵御洪災能力。同時,要求對受災失收嚴重的農田進行補種改作,杜絕季節性拋荒,并加固大棚設施及包裹裸露電線以防水漏電,確保人身安全。
湖南農業農村部門:連發20余個洪澇災害農業技術指導意見或預案措施
6月1日起,湖南全面進入主汛期。
而早在春播開始,省農業農村廳就下派74個技術指導組駐點幫扶水稻生產重點縣,對農業災害防范應對進行具體指導,并與氣象部門建立了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聯動機制,聯合發布2期重大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提示提醒各地加強防范應對,提出建議措施。
當前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扎實推進各項防災減災工作,建立健全省市縣農業農村部門三級防汛救災應急預案體系。6月14日,省農業農村廳啟動災情日報制度,每日形成工作專報。
至26日,湖南省農業農村廳已發布了20余個汛期洪澇災害農業技術指導意見或預案措施,涵蓋糧食、經作、畜牧、漁業等農業全領域。派出專家和技術人員赴受災一線,組織疏通溝渠、排澇降漬和災后恢復工作。加強資金政策保障,積極對接農業農村部爭取國家農業救災資金,計劃安排農業救災資金,幫助各地抓好救災補損工作。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官網看到,農業專家和農技人員詳細制定了從暴雨預防到雨后應急處置的相關措施。
此次汛期的受災作物主要為水稻、蔬菜等。以水稻為例,受強降雨影響,我省早稻易發生“雨洗禾花”危害,處于分蘗期的中稻有淹澇風險。針對此情況,農業部門提出,及時排水補肥,并針對不同天氣和早稻生長期通過不同舉措及肥料配比;注意高溫高濕加劇病蟲害,強化病蟲害的監測、預警和預報,抓住無雨時段及時施藥,并推行專業化統防統治;對受災嚴重的中稻田及時補種,難以補種的改種晚稻或用上年早稻品種進行翻秋或改種生育期短的甜糯玉米、蔬菜等其他作物;密切關注天氣,提前準備物資,合理調配農機,適時搶晴收獲早稻。
下一步,全省農業農村系統將按照預案和應急流程扎實開展防災減災和救災補損等工作。針對水稻生產,督促各地搶排積水、查苗補苗、補種改種。備足防災減災物資裝備,落實救災農機具儲備和調用制度。及時加固果樹、大棚、畜禽欄舍、養殖池塘等農業設施,加強動物疫情監測,做好安全生產措施,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分類指導開展病蟲害綜合防治,確保實現“龍口奪糧”“蟲口奪糧”促豐收。全力防范因災返貧,加強對受災群眾的監測預警,及時將有返貧致貧風險的農戶識別為監測對象,做好幫扶工作。
目前,湘南受災地區已完成改種補種5000余畝。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據氣象部門預判,此次汛期結束后,全省即進入高溫少雨天氣,發生干旱的可能性大。當前在保障度汛安全的前提下,提倡灌溉水利工程科學蓄水管水,確保全年農業灌溉用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