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正是吉林省長春市水稻插秧的黃金期,田間地頭呈現一幅耕種畫卷。
5月22日,在農安縣小城子鄉鎮江口村,隨著一臺臺滿載稻苗的插秧機奔向田野,一株株稻苗在水田中整齊排列,好似給水田披上了一件綠衣裳……
插秧是水稻生產的重頭戲。眼下,鎮江口村正利用現代化農業機械,迅速掀起水稻插秧熱潮。“一臺機器能頂十個人!”鎮江口村黨總支書記薛洪軍深有感觸地說,今年,全村700多公頃水稻都實現了機械化插秧,十多天即可完成插秧工作。
水稻,是長春市種植面積排名第二的糧食作物。由于晝夜溫差大,又是一季稻,長春稻米素以品質優良著稱,擁有“中國優質粳米之都”“中國優質小町米之鄉”兩個國字號招牌。2024年,全市水稻計劃種植面積253萬畝,截至5月23日,已完成水稻插秧124萬畝,占計劃種植的49%,而用良機、施良技、配良法,正是這幅耕種畫卷的底色。
向科技要產量、要質量,綠色種植與技術創新讓水稻生產方式脫胎換骨。長春市以水稻標準化生產為手段,全面推進規模化經營,集成推廣應用機械化作業、有機種植、綜合種養、訂單農業……高效的水稻種植模式大面積推廣。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智能化機械化插秧成主旋律
在鎮江口村水田區記者注意到,植保無人機成為稻農的新寵。稻田邊,飛手朱巖正熟練地操控著無人機,將稻苗運送到指定位置,每完成一次精準“空投”僅需1分鐘。他告訴記者,這種智能化生產方式極大地節省了時間,還能有效保護稻苗在運輸過程中免受損傷,從而提高稻苗成活率。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今年,鎮江口村積極推廣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除育苗、插秧外,還采用無人機運苗的方式替代人力和機械。“我家的10公頃水田,全部采用無人機運送稻苗!”稻農陳海寶向記者介紹,“一臺無人機,最大承重75公斤,每次運送12盤稻苗,每天運送2500盤以上,可滿足7公頃稻田機械化插秧需求。”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這是對過去稻農插秧情景的生動描寫。如今,機械化、智能化已經成為長春市水稻種植的主旋律。
“種水稻離不開農業機械化。”說起即將完成的水稻插秧,鎮江口村種糧大戶呂占永對自家水稻插秧機贊不絕口,“種了30多年稻子,現在最輕松,機械化、智能化插秧給力!我家的32公頃水稻,5臺插秧機同時下地,插秧速度全面提升的同時質量還有保證。”
全量還田稻稈變“肥” 推廣“農機+農藝”護好黑土地
在榆樹市大嶺鎮大龍村,愛民水稻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幾臺水稻插秧機,正向著最后的田塊發起“總攻”。與大多數稻田不同的是,這片稻田如同鏡面一樣潔凈,幾乎看不到破碎的稻稈,“我們應用了保護性耕作技術,前一年的稻稈都埋進地里了,沒有漂浮物,看著還干凈,更不會堵苗根影響水稻生長。”愛民合作社負責人于愛民說。
那么,稻稈應用是怎么一回事?榆樹市農機技術推廣服務總站副站長閆加永向記者解釋道,“與玉米地相比,水田更容易腐熟秸稈!稻草和泥土翻漿在一起,生成了天然的綠色肥料。”今年,榆樹市將稻稈全量還田保護性耕作配套技術,作為“長春市先進農業技術推廣獎”實施項目,域內推廣面積達1000公頃。
連續5年應用稻稈全量還田保護性耕作配套技術,愛民合作社的稻田質量有了明顯提升,目前,應用面積已達120公頃。“產量提高5%左右,稻田越來越松軟、有勁兒。”于愛民表示,“這項技術應用起來并不難,秋收后將稻稈粉碎均勻地拋撒在稻田里,科學泡田3至5厘米,再利用打漿機還田就行了。全量還田幫我們解決了處理稻稈的難題,每公頃還能節省600元到1000元生產成本。”
稻稈變“肥”,取之于田、還之于田。經過一個冬季,前一年的腐熟稻稈能實現減肥增產的效果,有效緩解土壤板結,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閆加永表示,這項技術核心就是“農機+農藝”配套融合應用,他們將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示范推廣,鼓勵更多農戶參與到水稻保護性耕作中。
“訂單種稻”增收創收 全程服務吃下“定心丸”
飲馬河畔盛產優質稻米,眼下,九臺區興隆街道五家子村的君德米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萬昌異常忙碌。伴隨農機的轟鳴聲,一株株綠油油的稻苗從插秧機苗盤上滑落,穩穩地立在水田里,張萬昌現場指導,提供技術服務,“我們與農戶簽了訂單,合作社提供種肥、技術指導、農業機械、收購銷售等服務,而種植過程嚴格按照國家綠色標準執行。”
“訂單種稻”,給農戶吃下“定心丸”。通過“合作社﹢基地﹢訂單﹢農戶”的經營模式,農戶只要種好地,秋糧就能賣上好價錢。“訂單早就簽完了,先銷后種,不愁賣。大伙兒按一個標準種稻,米質肯定錯不了。”合作社成員對“訂單種稻”特別認可,“既提供優質的種子,又安排上門技術指導,秋收后直接把水稻拉到合作社售賣,心里踏實有底氣。”
水稻還未種,訂單先“上門”,一張張“訂單”將農戶串在了產業鏈上。張萬昌坦言,他們的訂單農業能闖出名堂,秘訣之一就是服務,“對于種植水稻新品種,起初,鄉親們不太敢嘗試,我們保證按照保底價收購,哪怕遇到市場行情波動,我們也會給農戶兜底。”今年,君德合作社水稻訂單種植面積達100多公頃,帶動周邊近百戶農民增收創收,產銷“最后一公里”儼然被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