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重慶豐都三建鄉雷竹基地異常忙碌:村民以稻草、農糠為雷竹蓋“棉被”保暖,讓雷竹搶在春節前出筍并上市。這樣一來,雷筍可提前兩個月出筍。雷筍實現錯峰上市,全年算下來可讓村民收益翻倍,產業“含金量”再提高一大截。特色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三建鄉的多個特色產業齊頭并進,除了名聲在外的雷筍,還有青脆李、花椒、桃、棗等。三建鄉的特色產業只是重慶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一個縮影。根據最新統計,重慶柑橘、榨菜、茶葉等鄉村特色產業規模已達3200萬畝,綜合產值達到480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843萬畝脫貧產業與全市特色產業有效銜接,帶動90%脫貧戶穩定增收。
這兩年,三建鄉在選準的雷竹特色產業基礎上,依托市林科院在產品品質和上市時間上下功夫,探索提早出筍栽培技術,可讓雷筍提早兩個月上市。三建鄉綠春壩村的雷竹基地,鋪滿了稻草和農糠,就像蓋上的一層“棉被”。有了這層“棉被”保暖,雷筍可提前到春節時上市。相比之下,雷竹春筍的價格是每斤兩三元,提早上市可賣到二三十元。目前,三建鄉正在通過“栽種好、管護好、賣得好、分配好”,以技術支撐為示范帶動,讓特色產業為村民帶來實在收入。“按照農戶以土地入股、集體以資產入股、業主以資金入股的形式,組建了8個村(社區)股份合作社。”
三建鄉相關負責人以綠春壩村股份合作社為例,進入豐產期后每畝雷竹的產值可達6000元,村民按30%的比例分紅能獲收益1800元。截至目前,三建鄉共有雷竹3200多畝,預計2023年可采筍750噸,產值有望超400萬元。除了雷筍之外,三建鄉還在大力發展青脆李、花椒、桃、棗等特色產業。通過產業的帶動和全域實施“三變”改革,全鄉盤活了1.87萬畝土地,推動全鄉1.38萬人人均增收上千元。拓寬特色產業發展路子今年以來,重慶為進一步拓寬特色經濟林發展空間,緊扣“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深入實施國土綠化提升行動,新發展木本油料、中藥材等特色經濟林120余萬畝,累計達到1728萬畝,在構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中實現“三贏”:產業增效、生態增值、農民增收。同時,持續鞏固提升脫貧產業,探索“大基地、小單元”經營方式,累計發展柑橘337萬畝,戶均經營30畝以下的農戶占99%。
據統計,目前重慶843萬畝脫貧產業與全市特色產業有效銜接,帶動90%脫貧戶穩定增收。除此之外,重慶在拓展鄉村產業功能業態上下功夫,深入推進鄉村特色產業挖潛增效。比如,培育160萬畝柑橘“花果同樹”,開發“賞花、采摘”休閑旅游價值;利用油菜拓展“菜苔、賞花、采蜜、加工”“一業四用”,農民經營收入增加3倍以上。提高特色產業發展“含金量”重慶多措并舉,從品種、品質、品牌上下功夫,不斷提升產業發展的“含金量”。
這是品種培優上的典型一例。重慶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建設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長江上游種質創制科學中心等平臺,選育油菜、果蔬等主栽作物品種200余個,尤其是選育出的“慶油8號”油菜含油量高達51.54%。品質提升上,累計認證有效期內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3383個,認證產量1255萬噸;扎實開展“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三年整治行動,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達99.32%;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建立追溯點5787個。品牌打造上,重點打造“重慶火鍋”“重慶小面”“三峽柑橘”系列公用品牌;“巴味渝珍”累計授權產品833個、年銷售收入67億元;奉節臍橙、涪陵榨菜、榮昌豬品牌價值分別達182億元、147億元、37億元。鄉村振興是重慶發展的最大潛力,其關鍵在產業要振興。為此,重慶也把產業振興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以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為抓手,扎實推進全產業鏈建設。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市柑橘、榨菜、茶葉等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已達3200萬畝,綜合產值達到4800億元,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