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購玉米2萬余噸,日烘干能力1000噸,具備1.2萬噸玉米倉儲能力……位于吉木薩爾縣二工鎮頭工街東村的雪玲農業專業合作社,已成為當地農民開展合作經營的可靠紐帶和實現增產增收的重要幫手。
“這兩年,在一系列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政策的幫助下,合作社經營領域不斷拓寬,帶動能力與日俱增,實現了合作社發展與農戶增收的雙贏。”10月3日,雪玲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學玲說,目前合作社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玉米收購加工銷售產業鏈,2020年產值突破3000萬元。
雪玲農業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初,業務僅為收購農戶生產的玉米,因為缺少產地初加工能力,合作社經營狀況并不理想。
“過去沒有烘干設備,收獲的玉米只能在戶外進行晾曬,產品中雜質多,遇上下雨天氣還會變質。”楊學玲說,不僅如此,因為缺少緊密的企農利益聯結機制,合作社經營銷售缺少原料保障,制約了發展。
在之后的幾年中,雪玲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參與土地流轉等方式積極開展合作經營,引進烘干設備提高初加工能力,通過為農民提供代烘干、代儲存等服務,逐步建立起緊密的企農利益聯結機制,讓合作社的發展步入快車道。
“合作社在倉儲建設、拓展社會化服務等方面享受了資金補貼,這為合作社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楊學玲說,有了政策支持,合作社發展的底氣更足,目標也更清晰。
培育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全區不斷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先后出臺《自治區貫徹〈關于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方案》等政策法規,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協調發展,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支持農業生產發展項目資金,扶持自治區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聯合社和扶貧互助合作社,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化生產經營、品牌創建等,不斷提升合作社發展水平。
“在多方努力下,合作社的玉米烘干能力已成為全縣之最,為農業生產提質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楊學玲說,得益于倉儲加工能力的提升,合作社已與周邊多家大型畜禽養殖企業形成密切合作,農民生產的玉米在經過初加工后順利進入下游飼料加工等環節,實現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同時,合作社還依托在農業生產環節積累的技術優勢,積極開展農資銷售、田間管理等社會化服務。
“我們計劃進一步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逐步擴大倉儲和初加工能力,讓更多農民享受產銷環節便利服務,促進農業提質增效。”楊學玲說。
截至2020年底,全區農民合作社總數達28697家,其中聯合社41家、擁有注冊商標的合作社796家、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的合作社341家,總經營收入71.8億元。全區越來越多普通農戶通過合作社實現了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