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西鄉縣子午鎮回龍村脫貧群眾徐德林在村里的蠶桑園忙得不亦樂乎。“如今我年紀大了,外出打工估計也沒人要。多虧了村上發展的蠶桑產業,只要人勤快,每天都有70多元的收入,加上土地流轉費和產業分紅,我家一年收入近2萬元。”徐德林興奮地說。
西鄉縣立足縣域資源稟賦,大力發展茶葉、蠶桑、黑木耳、漁業等產業。這些產業的發展壯大,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特色產業強起來
7月的西鄉縣,連綿起伏的茶山郁郁蔥蔥。在鵬翔柳樹豐河生態茶園里,隨處可見茶農們背著竹簍忙著采摘夏茶的身影。此時的鮮葉,正是制作白茶、黑毛茶的絕佳原料。
“現在搞茶葉深加工,還能采摘夏茶、秋茶,采摘期延長到5個月。”柳樹鎮豐河村村民何存霞說。
這幾年,何存霞一直在鵬翔柳樹豐河生態茶園務工。隨著茶園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與采摘期的延長,何存霞的收入也跟著增加。“以前采摘茶鮮葉,1年只能掙2000元左右,現在能掙3500元!”何存霞興奮地說,“加上茶園管護等收入,我1年能輕松掙到1萬元以上。”
陜西鵬翔茶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德兵介紹,他們的茶園面積從起初的600畝逐步擴大到如今的1200畝;從生產綠茶到生產紅茶、黑毛茶、茯茶,茶鮮葉利用率也不斷增加。隨著公司規模擴大,生態茶園管護、茶葉采摘等用工量也大大增加,帶動了周邊村民增加收入。目前,全縣種茶農戶達7萬余戶,從業人員26萬余人。2020年,全縣茶葉產量1.7萬噸,茶葉總產值達22億元。
茶產業托起了群眾致富夢。據悉,這只是西鄉縣做強做大特色優勢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去年以來,西鄉縣堅持發揮區位優勢,因地制宜,以適度規模經營提標擴量,推進綠色生產,加強對產業發展的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投入,著力推進優勢種養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同時,該縣還出臺特色種植業發展扶持辦法,對新發展集中連片獼猴桃、桑蠶、吊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達到10畝以上的、符合一定標準的給予資金獎勵,鼓勵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
截至目前,全縣茶園達36萬畝,發展中藥材3.1萬畝、蠶桑1.6萬畝、雷竹1.6萬畝、畜禽135萬頭(只),實現縣有主導產業、鎮有產業基地、村有專業合作社、戶有致富產業和勞動技能,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重要支撐。
產業人才多起來
城北街道辦余家山村1組村民周永明,由于引進的品種和技術管理等問題,導致櫻桃樹掛果率低。西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蠶果站站長彭偉得知后,不僅幫助周永明引進了新品種大櫻桃樹苗,還指導他科學種植、科學施肥,以及如何防控病蟲害等。今年,周永明的30畝大櫻桃園產量達12噸,產值達30萬元。
據了解,彭偉自擔任縣農業科技特派員以來,每年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田間地頭推廣農業實用技術。像彭偉這樣的農業科技特派員在西鄉縣還有很多。
產業興旺離不開人才支撐。西鄉縣結合實際,聚焦茶葉、食用菌、生豬、黑木耳、蠶桑、油牡丹、獼猴桃等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在全縣實施了“千人本土人才”工程,以縣農廣校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平臺、產業基地、社區工廠、職業技術學校為載體,采取邀請專家授課、外出觀摩學習、一線實操等方式,補短板,提技能,大力培育生產型、經營型、技能服務型、技能帶動型、社會服務型本土實用人才。
“為了更好支持群眾發展特色產業,我們還從基層農技推廣隊伍中為各村選聘1名縣級產業發展指導員,各村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從村組干部、當地鄉土專家、種植能手、致富帶頭人和返鄉創業人員當中就地就近評聘1至2名村級產業發展指導員。”西鄉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彭杰說,這些舉措讓本土人才與全縣100多個產業項目精準對接。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縣已培育職業農民392人,培育農業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等方面的本土人才1364名;涌現出了曾宏寬、馬遠利等優秀本土人才500余名,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產業鏈條長起來
盛夏時節,行走在西鄉縣堰口鎮檀木村,李子樹隨處可見。
“我們村今年預計可產李子醋300噸,純收益60萬元。”檀木村村委會副主任李成林自豪地說。這幾年,檀木村緊跟互聯網發展步伐,李子的銷路從路邊零售發展為電商運營,從縣內銷往省外,不僅增加了銷量,價格也從過去每公斤6元左右,漲到現在的每公斤10元以上。
“目前我們村已種植2500余畝李子樹,當所有李子樹豐產時,全村有50余萬公斤果子。”李成林說,為破解李子滯銷難題,提升附加值,檀木村新建了李子醋加工廠,對李子進行深加工。
“有了李子醋加工廠,就再也不怕李子賣不出去了。”檀木村1組村民劉清慶說,他家種植李子樹20畝,去年李子掛果5000余公斤,只賣了近4000公斤,收入2萬余元。每每提及因賣不出去而爛掉的李子,劉清慶都心痛不已。
“如果把5000公斤李子全部加工成李子醋,我的收入有將近6萬元。”劉清慶興奮地說。
延長產業鏈,還可以解決產品保質期短的問題。在城北街道辦余家山村,為了解決櫻桃保質期短的問題,村民周永明投資230萬元創辦了陜西佳櫻酒業有限公司。該公司年產櫻桃酒40余噸,產值達到400萬元。通過延伸特色產業鏈,使余家山村的櫻桃產業煥發了新生機。目前櫻桃產業已成為余家山村的甜蜜事業,僅此一項,可為余家山村年人均增收1100元。
今年以來,西鄉縣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圍繞特色產業擴基地、搞加工、促增值,大力支持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加強品牌建設,提升產品附加值,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形成“種養加銷”一體化產業循環模式,推進產業提質增效。同時,該縣還充分挖掘鄉村資源,開發鄉村旅游,形成農業產業與休閑、旅游、康養一體化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