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吉林,綠意盈盈,生機盎然。走進吉林市長吉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區萬昌先導區,高標準農田平整方正,大小溝渠縱橫交錯,綠化帶整齊劃一,溫室大棚排列有序……一幅現代農業新圖景展現在我們面前。農場主蔡雪告訴記者:“我們農場一直按照天然無公害標準來實施,采取‘稻鴨稻魚稻蟹’共生,不施用化肥和農藥,米粒飽滿香甜,品質口感俱佳。”
有賺頭農民才有奔頭,產業才能發展。蔡雪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8年,從單純的有機水稻種植發展到‘稻鴨稻魚稻蟹’共生,年可產有機水稻900噸左右。除水稻銷售500多萬元外,引進的魚、鴨、蟹更是賣了20余萬元,畝產增加千余元。”由于種植的蟹稻效益好,周邊很多農民加入了合作社稻田養蟹隊伍中,蟹田的養殖面積很快就從30公頃擴大到180公頃。從“零散”到“聚合”,廣大農民正摒棄過去粗放、傳統、零散的管理模式,實現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產業化運作。
在四平市鐵西區,有217戶農民從2020年開始當起了“田老板”,不再下田種地,年底還有分紅。擁有區位優勢的鐵西區是四平市的“菜籃子”,全區棚室總規模已突破5000棟,蔬菜種植面積達1萬余畝,約占全區耕地面積的十分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城市近郊農業區。2020年,“帶地入股”在鐵西區開啟試點,通過創新利益聯結模式,引入收益保障機制,強化經營規范管理,扭住了農民增收這根筋。如今,一個棚膜經濟優勢發展區讓傳統種植產業變為強農富農的產業,闖出了一條土地產出效益更高、農民收益更好的農業發展路徑。試點一年,這217戶首批“帶地入股”農戶每公頃分得紅利1.5萬元至1.9萬元,與土地流轉經營相比每公頃增收1萬元左右,與自主經營相比每公頃增收1300元至3000元。
近年來,吉林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加快發展特色效益型現代化大農業,同時調優產業結構,構建新格局,打造新引擎,推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農業生產從傳統轉向現代,從增產轉向提質,進一步做強做優全產業鏈,在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在永吉縣宇豐米業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內,田園風情的雕塑和跑馬場成了地標網紅打卡地。宇豐紅果木瓜產業園的玻璃溫室內,巨大的綠色蕉葉遮蔽了玻璃溫室頂棚,五香蕉樹和木瓜樹有序排列,陣陣果香襲來,讓人仿佛置身于熱帶雨林。采摘園內,棧道兩旁,竹制的亭臺、假山錯落有致,水中錦鯉穿梭游弋,游客們瞬間變成“迷妹”“迷弟”,手機、相機各種角度合照,定格這滿園芬芳。
為什么選擇“南果北種”?吉林市宇豐米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文學告訴記者,這種“旅游+采摘”的模式,1棵果樹相當于1畝玉米地的收益。“我這1畝地種250棵,一共種植10畝,你算算是多少錢?”
吉林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找準產業定位,堅持把依托農業農村資源發展的二三產業留在農村,把農業產業鏈延伸的增值收益和就業創業機會留給農民,提升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產業支撐能力。強化龍頭企業引領作用。截至2020年,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576戶,輻射種植業基地3450萬畝;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指導推行“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加快培育產業化聯合體,帶動農民就業增收;打造產業融合新載體,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產業的縱向拓展和橫向嵌入成為新的發展趨勢,農村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