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桐城市范崗鎮楊安村,潤安種植合作社智慧大棚內一壟壟有機番茄正在茁壯成長,掛滿枝頭的番茄果雖未成熟,但已經散發出誘人的清香。
2017年,楊安村抓住“三變”改革機遇,成立了潤安種植合作社,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智慧農業、高效農業,每年潤安合作社分紅20余萬元,1320戶農戶分紅170余萬元。
“我家5畝田流轉給合作社,每年分紅2040元,我還在合作社打工,負責農田水源管理,年收入3萬余元,我也不用出遠門務工了。”家住楊安村華莊組的華新長笑著說。
楊安村只是范崗鎮“三變”改革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范崗鎮通過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化農村“三變”,使得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激活了農村活力。
范崗鎮有5個山區村,以前一到冬季,滿山的枯枝野草就成了森林防火工作的頭痛事,2017年,范崗鎮引進牯牛背農業開發公司,成立了油茶種植合作社,動員1000多戶農戶將承包經營的1萬余畝林地折股加入油茶種植合作社,在牯牛背農業開發公司的帶領下,發展油茶生產,原來冬季的一片枯黃,如今郁郁蔥蔥。
“這不僅解決了森林防火問題,更開發了林地資源,牯牛背農業開發公司對油茶實行產銷一條龍經營,部分農民在合作社務工,每人每年還可以增加工資收入2萬多元。”范崗鎮黨委委員李保奇說。
樟楓村是范崗鎮最偏遠的一個村,由于離鎮區較遠,經濟相對落后,但樟楓村林地資源豐富,該村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先后成立了栐椿園林合作社、中藥材合作社、樟楓村供銷合作社等七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村1200戶農戶分別將經營的林地、耕地折股加入七家經營主體,發展花卉苗木生產,村集體每年增收50余萬元。
“三變”改革讓范崗鎮6.3萬農民成為股東,盤活農村資產134萬元,提升了耕地、林地效益,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2020年,全鎮19個村(社區)集體經營性收入均超過15萬元,其中超過30萬元8個,超過50萬元4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萬元。
“十四五”期間,如何利用“三變”改革動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范崗鎮黨委書記張樹說:“我們通過‘三變’改革,重點打造三大示范區。以楊安現代農業、棋盤嶺休閑農業為依托打造現代田園綜合示范區;以牯牛背油茶種植、高黃瓜蔞種植、樟楓園林種植為依托打造現代特色種植示范區;以朱邑墓、栲栳峰旅游資源為依托打造現代農旅示范區,全面盤活農村資產,增強鄉村振興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