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滿目的桑樹綠油油;車間,柔軟的絲綢極富手感。作為那坡縣最主要的產業之一,桑蠶產業在這里已形成桑蠶繭收購、白廠絲生產、紡織綢布、煉染數碼印花的絲綢加工全產業鏈。
2020年,那坡縣桑園面積12.9萬畝,養蠶戶15518戶,其中貧困戶5363戶。目前,該縣已實現49個村12820戶51302人脫貧。
無產業不脫貧,廣西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同時打造可持續的產業發展模式,延伸產業鏈條,提高抗風險能力,使產業扶貧行穩致遠。
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廣西創新制定縣級“5+2”和貧困村“3+1”特色產業規劃,構筑了“縣有扶貧支柱產業,村有扶貧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項目”的產業扶貧格局,有效解決扶貧產業弱、小、散的問題。
2018年10月,廣西被評為全國產業扶貧十大機制創新典型。
目前,廣西已建立起以水果、糖蔗、油茶、茶葉、桑蠶、核桃、中草藥、豬牛羊雞鴨養殖等為主導的特色種養體系,不斷推動產業深加工,全區貧困戶特色產業覆蓋率達97.03%。
百色革命老區以右江河谷為中心發展芒果產業,成為中國首個特色優勢產業帶動精準脫貧的范例,6.8萬戶25.23萬人通過種植芒果脫貧。
廣西是中國最大的砂糖橘、沃柑、金橘產區。作為廣西最大宗的水果,柑橘年產值達到200億元,成為農民增收、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
作為中國最大的蔗糖生產省區,廣西糖料蔗產量、食糖產量已連續10多年占全國總產量六成以上。崇左是“中國糖都”,原料蔗和蔗糖產量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全市蔗農26.3萬戶131萬人,甘蔗種植面積穩定在380萬畝左右,產量穩定在1800萬噸左右。
廣西實施油茶產業“雙千”計劃,截至2020年底,種植油茶面積達820萬畝,成為廣西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之一。
融安縣青蒿素年產量居中國第一,約占全球的1/3。該縣依托“公司+基地+科研單位+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青蒿種植產業,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
螺螄粉成為俏銷“網紅”食品。柳州市運用工業化思維發展螺螄粉產業,把一根小米粉做成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大產業,年產值突破60億元,廣大農民因此實現穩定增收。
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獲得者劉入源,成立集研究開發山羊品種改良、生產、繁殖及供銷一體化的大型養殖基地,輻射帶動博白縣300多名殘疾人、1500多名貧困戶養殖黑山羊脫貧致富。
都安瑤族自治縣按照“企業牽頭、政府扶持、農戶代養、貸牛還牛、還牛再貸、滾動發展”的模式,探索出大石山區發展產業的新路子,有近10萬貧困群眾受益,成為廣西扶貧產業發展的旗幟和標桿。
引人注目的是,廣西在發展種養產業的同時大打“旅游”與“邊貿”牌。
貧困地區大多旅游資源豐富,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文化生態保存比較完整。廣西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帶動更多的貧困群眾走上脫貧致富路。
昭平縣黃姚古鎮促進鄉村旅游跨越式發展,帶動周邊村民通過銷售農產品、開辦民宿或在景區就業實現脫貧。
大新縣探索出“龍頭景區”帶動型、鄉村旅游拉動型等旅游扶貧模式,并通過興邊富民行動推進跨境旅游合作區建設,有效推動脫貧攻堅。
2015年至今,廣西利用國家邊民互市貿易優惠政策創新開展邊貿扶貧工作,通過創新“邊貿+”扶貧模式,助推邊民脫貧致富,實現產業興邊穩邊固邊。2020年,廣西8個沿邊縣(市、區)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崇左市以做大做強口岸經濟為引領,推動口岸貿易加工的快速發展,為邊民提供穩定就業崗位,促進“邊境貿易+跨境加工制造業+扶貧”互動發展。
東興市創新“邊貿+黨建+互助組”扶貧模式,邊貿互助組發展到128個,3334人參與邊貿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