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的關鍵在于提升“造血”功能。
馬鞍山村過去是長春市規模最大的石材開采區,由于經營粗放,采礦收入都進了承包者腰包,村民不但守著金山沒飯吃,還戴上了貧困村的“帽子”。2016年,市委安排長春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來這里包保,帶領群眾變“賣石頭”為“賣風景”,因地制宜發展生態旅游,搞餐飲民宿,不到兩年全村就脫了貧。
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不僅僅是馬鞍山村。
榆樹市劉家鎮永生村創新構建“企業+合作社+農戶+電商”的融合運營模式,促進農戶脫貧致富;農安縣在15個鄉鎮25個貧困村實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小型農田水利、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惠農項目;德惠市突出抓好肉雞、水稻、瓜果蔬菜等特色產業發展,科學謀劃扶貧產業孵化器建設;九臺區招引遼源襪業集團建立九臺分廠,貧困戶拿分紅增加收入……
長春市堅持政府投入與社會資本雙輪驅動、傳統產業與新興業態雙向發力,實現了主導產業培育提升、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一舉多贏。
——實行“每個貧困村至少有2個穩定成型的產業項目、有貧困戶的非貧困村至少有1個產業項目覆蓋”的“2+1”計劃。
——實施自營自建、合作經營、托管經營等產業模式,構建“政府+企業+合作社+致富帶頭人+金融保險+貧困戶”的“六方聯盟”產業發展機制。
——開通“長春農業農村”“徐莉說三農”等抖音公眾號,宣傳推廣實用農業生產經營技術。
——政府投入5.1億元產業扶貧資金,撬動社會資本9.5億元。已累計建設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光伏產業、農業生產服務等傳統產業和新業態產業項目667個,年收益可達45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