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的蝴蝶蘭,花色艷麗,像極了蝴蝶在枝頭飛舞;廠房內的食用菌,大小不一,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育雛室的小烏雞,嘰嘰喳喳,似乎在歌唱百姓新生活……
這是廣西河池市東蘭縣多個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基地的景象。如今,一個個充滿生機的致富產業正遍地開花,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增強“造血”功能。
近年來,東蘭縣堅持“產業富縣”的發展戰略,按照“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的要求,實施扶貧產業以獎代補工作,不斷加大特色產業發展推進力度,擴大扶貧產業覆蓋面。
大同鄉板坡村原屬深度貧困村,如今,半土半石的山坡上,已被花椒樹“占滿”,2380畝的花椒讓90戶414名貧困群眾受益。“這是我們的‘一村一品’產業,預計到2021年產值為1000萬元。”該村黨支部書記韋直均說。
2016年,東蘭縣結合市級“十大百萬”扶貧產業戰略部署,出臺了《東蘭縣“十三五”產業精準扶貧規劃的通知》,明確提出要重點扶持發展油茶、核桃、板栗、桑蠶、東蘭烏雞、黑山豬、黑山羊、肉牛、水產養殖、長壽生態富硒農產品等十大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產業,助推脫貧攻堅。
產業實現“短期能增收、長期能致富”,才能讓群眾吃下“定心丸”。于是,該縣在組織群眾種植核桃樹時,鼓勵間種套種花椒、中藥材等經濟作物,在油茶、板栗樹下養殖烏雞、黑山豬等,以耕代撫、以短養長,增加群眾生產性收入。
據了解,該縣每年安排700萬元購買社會服務,對示范基地進行統一專業管護。核桃造林地被納入退耕還林范圍,種植戶還能享受退耕補助1500元/畝。目前,全縣核桃長勢良好,成活率達90%以上,早熟的品種已開花結果。
通過深入實施“戶均一頭牛、人均一頭黑山豬、百只三烏雞、一畝板栗、一畝核桃、一畝油茶”產業工程,該縣基本實現了特色產業貧困戶全覆蓋。
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全縣核桃種植面積達28.9萬畝,板栗種植面積32.5萬畝,油茶種植面積29.5萬畝,桑園種植面積5.1萬畝,特色水果種植面積5.68萬畝;生豬出欄9.65萬頭,肉牛出欄1.77萬頭,肉羊出欄8.06萬只;淡水養殖面積達12.86萬畝。
楊香是三石鎮納亮村村民,自東蘭縣食用菌栽培基地落戶當地后,她成為了該基地的首批員工。“一天工作8個小時,月收入3400元左右。”楊香告訴記者,她是基地的一名計數師,就近就業不僅能增加收入,還能照顧家庭。
該基地不僅生產食用菌,還為全縣14個鄉鎮149個行政村提供菌棒和食用菌栽培技術服務,年栽培食用菌近1000萬棒,帶動全縣群眾發展食用菌產業。
為帶動產業提質增效,該縣引進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重點引進廣西立騰農牧發展有限公司、廣西東蘭貴隆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廣西渝桂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積極探索“公司+農戶+基地”的運作模式,依靠資金入股、托管托養、反包倒租等方式,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肉雞、食用菌、花椒等特色種養產業。如今,全縣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499個,帶動8600多戶貧困戶增收。
產業做大做強,離不開群眾種植和養殖技術的提升。僅2020年,該縣在各鄉鎮村屯開展各類技術培訓共47期,覆蓋貧困村90個,參與人次超3000人;分別為每個貧困村、非貧困村培育產業發展指導員4名和1名,讓產業高質量發展有了科技支撐。
據統計,全縣創建各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達200個,其中自治區級5個、縣級5個、鄉級34個、村級156個,基本實現“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目標。各級示范區核心區總面積超1.1萬畝,投入各種資金達1億元,帶動農戶2.4萬戶,其中貧困戶310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