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七山一水二分田,是一個集深山區、水庫淹沒區和革命老區于一體的秦巴山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摘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是該縣97萬干部群眾多年來的熱切期盼。
脫貧攻堅,產業當先;產業脫貧,關鍵精準。從平原到丘陵,從淺山區到深山區,魯山縣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使產業在脫貧攻堅中切實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群眾受益”的扶貧產業蓬勃發展新格局。2016年以來,累計安排產業項目671個,資金8.48億元,撬動社會資金26億多元投入產業扶貧,拓寬農民增收渠道。2020年2月26日,魯山縣正式脫貧摘帽。
產業+規劃引領特色產業發展新格局
產業引領,規劃先行。魯山縣緊緊圍繞“旅游、種植、養殖、加工、電商、光伏”六大特色產業,按照“縣有支柱產業、鄉有主導產業、村有特色產業、戶有增收項目”的發展思路,圍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在全縣建設10大特色產業“示范園區”,打造100個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壯大1000個市場前景好、帶貧成效明顯的合作社(龍頭企業)、基地等帶貧經營主體,實現1萬戶貧困戶通過產業發展直接增收,形成鄉鄉有示范園、村村有基地、戶戶有產業、人人有項目的產業發展格局。
產業+生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生態建設綠為先。魯山縣森林覆蓋率達55.8%,森林蓄積量達525萬立方米,林地保有量達218.5萬畝,是河南省25個以林為主的山區縣之一。好山好水好地方,得益于魯山縣對“生態優先”理念的一路堅守和發展。作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園林縣城、中國生態魅力縣,素有“天然氧吧”之稱的魯山縣,近年來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實施“生態建縣”戰略,把實施國土綠化提速行動與脫貧攻堅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增綠護綠生態富民的舉措,在全縣建設酥梨、藍莓、血桃、軟籽石榴、冬桃等十大生態扶貧產業基地,讓“綠水青山”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全縣2.5萬名貧困群眾通過增綠護綠實現了增收脫貧致富。
產業+品牌扶貧項目成“知名品牌”
該縣以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為推進形式,引進龍頭企業,培育經營大戶、合作經濟組織等市場主體,涌現出了食用菌、藍莓、酥梨、蜂蜜、牛腿山羊、蒲公英茶等一批知名農業品牌。目前,已注冊商標29個,“三品”認證28個,無公害基地21個,地理標志認證3個。該縣酥梨、藍莓等林果成為全省主產地;天健農業蔬菜專供廣州、香港;香菇產銷量居全省前三。
產業+文旅讓“詩意和遠方”融為一體
魯山山川秀美,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有A級景區10余個,單體旅游景觀2378個。堯山景區是國家5A級景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魯山溫泉綿延百里,《水經注》記載“可療萬疾”。春賞花木、夏玩山水、秋看紅葉、冬浴溫泉,已成為魯山知名旅游品牌。
為此,魯山把旅游業作為帶動群眾增收的支柱產業,進行深度開發和質量提升,推動文旅融合發展。近年來,該縣圍繞全域旅游建設和創特色、塑亮點,建設了畫眉谷、龍潭峽等一批特色精品景區和墨子古街、大峽谷漂流、堯山滑雪樂園等一批新興旅游項目,旅游產品體系更加豐富,接待服務能力、產業發展后勁明顯增強,魯山旅游淡季不淡,旺季更旺,一年四季游人如織。景區附近的群眾,開起了農家賓館,發展農家樂旅游,每到節假日,一房難求,一餐難訂,農家賓館達到2000多家,全年接待游客1000萬人次以上,旅游從業人員2萬多名,近20萬群眾從事旅游相關產業。
產業+搬遷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住進新房子,過上好日子。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魯山是山區大縣,“十三五”期間魯山縣易地搬遷人口3128戶11028人。為使搬遷群眾穩得住,魯山縣因地制宜建設了7個安置點光伏電站、3個扶貧車間、4座蔬菜大棚、3座農家樂賓館,實施發展產業獎補等激勵措施,實現了搬遷群眾產業發展全覆蓋。開展種植、養殖、加工、轉移就業等技能培訓23期,培訓5000余人次,簽訂帶貧協議30余份,鼓勵引導就近就業。開發護林、護路、護河、保安、保潔等公益崗位,帶動弱勞動能力人員就業,實現有勞動能力的搬遷群眾就業全覆蓋。建設了32個集中安置點,目前已全部實現搬遷入住,全縣有勞動能力搬遷戶已全部實現至少1個勞動力穩定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