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縣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下好“質量、綠色、文明、和諧、社保”五步棋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見效。
下好“質量”棋,促進產業發展。堅持走“生態優先、多元富民、綠色發展”路子,聚焦主導產業發展、綠色有機品牌創建、新型業態培育,全力推動蜜瓜、蔬菜、特色林果、畜牧、鄉村旅游五大特色產業健康快速發展。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優勢產業,新建日光溫室、鋼架大棚2685畝,戈壁農業累計達到1.8萬畝;建成綠色枸杞、蜜瓜標準化基地10個,以蜜瓜、枸杞為主的特色產業面積達到58.6萬畝,牛羊飼養量達到145萬頭只,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推進訂單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全力提升農業產品質量,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
下好“美化”棋,建設秀美鄉村。將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硬戰來打,堅持集中整治與長效管理相結合,引導動員群眾積極參與人居環境整治。按照“因地制宜、樣板先行、整體推進”的要求,圍繞“三大革命”“六大行動”,籌資1.5億元,著力實施農村戶廁改造、清潔村莊建設、垃圾和污水處理、居民點風貌提升等重點工程,各項工作按既定計劃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面貌得到極大改善。同時,以改善提升農村面貌為突破口,開發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457個,投入專項經費近千萬元,組織動員1.4萬名黨員干部群眾開展消除“視覺貧困”專項治理工作,“視覺貧困”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下好“文化”棋,營造鄉風文明。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把樹立法治觀念、誠實守信、自力更生、革除陋習的要求融入各到鄉鎮治理鄉風的要求中,通過全面貫徹和推行“新鄉賢”治理模式,由老黨員、離任村干部、道德模范組成道德評議團、紅白理事會,廣泛開展“說論亮”道德評議活動,構建了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鄉村治理新格局。扎實開展鄉村大舞臺,加強鄉風文明宣傳力度,為群眾“量身定制”宣講和實踐載體,形成了全民講道德、知禮儀的良好氛圍。
下好“和諧”棋,強化基層治理。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強力推動平安瓜州、法治瓜州建設提檔升級,扎實開展遺留信訪積案縣級領導包案化解,狠抓安全生產監管,社會大局穩定和諧。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八進”活動,推進民族團結進步進社區、樓院、家庭等“細胞工程”建設。全縣創建民族團結教育示范基地2個,被省市表彰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和個人7個,推進“法律進鄉村”,強化“網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撐、社會化服務”的基層社會治理,被省、市、縣命名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鎮、單位、家庭840個,為全面深入持久開展創建工作,樹立創建品牌奠定了堅實基礎。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市場監管到位,群眾安全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下好“社保”棋,夯實民生之基。全面落實各項惠民政策,逐年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及特困供養補助標準,困難群體基本生活保障力度不斷加大,醫療救助、臨時救助力度持續加大,養老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社會保障“安全網”進一步織密。在政策規定內,加快救助進度、簡化審批環節、優化核定程序,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救助保障范圍,實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應扶盡扶。態化組織力量對特殊困難群眾進行定期探訪慰問,通過“一對一”精準幫扶,靠實幫扶責任,及時發放低保金、臨時救助金、殘疾人補貼等各類資金,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3%以下。緊扣建成小康社會歷史任務,著力解決生態環保、節能降耗、文化產業、科技投入、公共交通等短板指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