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水泥路通到家門口,綠色垃圾桶擺放在各家門前,村民在村中心街道上做起小生意,村莊干凈漂亮、村民口袋有錢……這是7月28日記者在滕州市大塢鎮袁北村采訪時留下的深刻印象。
“我們村發展特色種植馬鈴薯產業,我今年承包了20畝地,一畝地馬鈴薯能收入四五千元,種地有干勁,日子也有奔頭!”村民袁汝山說。
袁北村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狀態,印證了滕州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滕州市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堅持產業富村、生態美村、人才興村、文化潤村、黨建強村,聚焦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打出一系列“組合拳”,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滕州篇章”結出累累碩果。前不久,滕州市被評為全省2019年度市縣黨政班子和黨政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一等”縣(市、區)。
為把鄉村發展引擎激活,該市瞄準產業大做文章,在鞏固提高糧食常年種植質量水平的基礎上,著力打造“滕字號”農產品品牌,培育馬鈴薯、綠蘿卜等品牌8個,累計創建“三品一標”223個。為提升農業發展檔次,進一步提高產業質效,該市圍繞做強農業現代園區,強化引進、擴大規模,現已創建棗莊市級以上設施種植、規模養殖等高效農業園10個。其中,豐谷云農科技園建成運營,2個項目入選省首批鄉村振興戰略重大項目庫。該市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作為激發動力、培育活力的重要抓手,圓滿完成了1154個村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消三減五”任務落實落地,全市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3000余家,政策性農業保險面積達到160余萬畝。
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有效抓手。在具體實施中,滕州市按照串點成線、連線成片的思路,高標準、有規劃地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共規劃美麗宜居鄉村片區7個,現已建成A級美麗宜居鄉村200個,今年計劃投入3.44億元建成美麗宜居鄉村644個,確保實現全覆蓋。
大力實施千村整治集中攻堅行動,目前已組織干部群眾20余萬人次參與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同步常態化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在內涵建設方面,該市結合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加強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建成“孔子學堂”與“農家書屋”共建示范點205處。突出文化惠民,開展“一村一年一場戲”活動,實行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制度,年接待游客85萬余人次。傳承鄉土文化,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加強柳琴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啟動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彰顯“鄉土味道、魯南風情”。
人才隊伍、干部隊伍是前提和保障。滕州市堅持人才興村,堅持“農村發展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的原則,舉辦相關培訓班28期,并依托農業院校、示范園區等實訓基地,重點培育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職業農民,年培訓能力達1萬人次以上。
堅持“四單”培訓方式,開展以新成長勞動力、企業在崗農民工、有創業意愿的農民工為主的創業技能培訓,并出臺相關的創業優惠政策、金融扶持政策,打造農村創業沃土。堅持黨建強村,實施村黨組織帶頭人整體優化提升行動,出臺“1+X”系列制度文件,打通村干部來源渠道。121名村黨支部書記被推薦為各級“兩代表一委員”,3名村黨支部書記被評為省“擔當作為好書記”。
滕州探索實行“黨支部+合作社(經紀人+農戶)+專業市場”的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模式,大力培育農村經紀人隊伍和特色產業村居,因村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黨建引領下的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