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各級農業部門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動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作為“兩山論”的源頭,浙江省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一項項國家級試點、示范接踵而至。尋找浙江發展背后的密碼,最為核心的關鍵詞莫過于“綠色發展”。
青海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青海農牧區要長治和諧久安、農牧業要持續良好發展、農牧民要持續穩定增收,必須始終立足生態優先,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才能實現生態生產生活共贏。
近年來,山東海洋漁業通過實施“綠色環境、綠色支撐、綠色食品、綠色產業”四大工程,著力打造離岸深遠海全生態鏈、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相融合的海洋牧場綜合體。
江蘇不僅在全國先行自覺開展輪作休耕試點,而且把輪作休耕試點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總抓手,推動技術創新、補貼機制創新、可持續發展制度創新,值得深入研究,并在全國推廣借鑒。
十年九旱,連年春旱、伏旱、秋旱時有發生,這是內蒙古農業生產的現狀。干旱少雨不但沒有砸了農民的飯碗,反而倒逼內蒙古人在旱作節水領域闖出了大名堂,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2015年,農業部啟動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經過兩年的試點,昔日的黑土地又變回沃土良田,掀開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東北黑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綠色發展篇章。
幾年來,化肥農藥“零增長”的目標和理念深入人心。四川省打出綜合防治、有機肥替代化肥和社會化服務三張牌,既實現了“零增長”又確保了“雙提升”,生動地踐行了“綠色”發展新理念。
自2010年河北實施農機深松整地以來,取得了很好的節水增產增收效果,據統計,實施農機深松作業的地塊,小麥、玉米分別畝均增產9.69%和11.71%以上,8年來全省共利用補貼資金達16.19億元。
在進與退的盤算中,在加和減的抉擇下,湖南省委、省政府堅持把“綠色生態”作為衡量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指標,堅持保供給與保生態相統一,優化養殖區域布局,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走符合湖南省情的綠色發展之路。
甘肅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循環利用”的工作思路,累計投入財政資金3.69億元,2016年全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已達到78.6%,基本形成了“農膜增產增收、廢膜回收利用、資源變廢為寶、農業循環發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