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 > 產品特色
當前位置:首頁 > “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 > 產品特色
一、歷史發展
金寨縣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大別山腹地,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東晉時期《桐君錄》中有“西陽、武昌、廬江、晉陵,好茗。”唐朝時隸屬于淮南道壽州、光州。陸羽《茶經?八之出》中有“淮南:以光州上,義陽郡、舒州次,壽州下,蘄州、黃州又下。”明代許次紓《茶疏》中有“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以北,則稱六安。”康熙二十三年《江南通志》物產篇記載六安州茶有梅花片、銀針、松蘿等。近年來,金寨縣加大黃大茶生產力度,與安徽農業大學開展校縣合作,研發黃大茶加工自動生產線,制定了黃大茶“三燜三烘”加工技術規程,黃大茶產品質量和產量逐年增加。
二、環境優勢
金寨縣平均海拔500米,1000米以上高山101座,最高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生態環境優越,生態系統完整,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無霜期長,光熱資源豐富,降雨充沛,是華東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境內高山植被好、濕度高,云霧漂浮,如濾光篩子,吸收光波較長的紅橙光和紅外光,使光波較短的藍紫光和紫外光通過,利于葉綠素B的生成,同時有利于茶樹更有效的利用光合作用,提高葉中物質積累, 促進芳香物質形成。特別是境內梅山、響洪甸兩大水庫高山出平湖,總蓄水量50億立方米,庫區面積3402平方公里,云蒸霧繞,促使茶園小環境空氣濕度大,鮮葉酶的作用趨向于合成方向,有利于有機物質積累、滋味形成,提高茶多糖、咖啡堿和氨基酸含量。土壤多以棕壤和黃棕壤為主,呈酸性和微酸性,PH值為5.5-6.5,土壤中有機質和氮、磷、鉀含量豐富,十分適宜茶樹生長。茶區群山起伏,高低懸殊,排水好,無積水之害。金寨獨特的氣候條件,優越的生態環境,廣泛的生物多樣性特點和優良的茶樹品種形成了“金寨黃大茶”特定品質。
三、品質特性
金寨黃大茶所用茶樹品種為當地群體種,具有抗凍寒、葉厚、持嫩性好、內質好等優點,外形梗壯葉肥,葉片成條,梗葉相連形似釣魚鉤,梗葉金黃顯褐,色澤油潤,湯色金黃明亮,葉底黃中顯褐,滋味濃厚醇和,具有濃重的焦香,俗稱“鍋巴香”,香高耐泡。
四、制作工藝
金寨黃大茶的制法產生,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代代相傳。制作過程分為:生鍋(殺青)、二青鍋(初揉)、熟鍋(做細)、初烘、堆積“悶黃”、拉小火、拉老火等工序。其制法有兩個特點:一是用大竹帚滾炒甩條。不但茶葉受熱均勻,炒青程序一致,能提高品質,而且帚炒成條;炒制的技術關鍵要炒散,不能炒成團。生鍋用硬竹帚炒,速度要快,用力要勻,翻炒時不要松把。二青鍋用軟竹帚炒,轉圈要大,要起初揉作用,茶農所謂二鍋“帶把勁”,不可炒得滿天飛。茶坯成團要松把,解散團塊。熟鍋炒至茶坯干濕均勻出鍋。二是炒后初烘,高溫快烘。翻烘動作輕快均勻,烘到六成干,悶堆在高深而口小的篾籃內,到一定時間,葉色變黃后,高溫烘焙至十足干燥而略帶焦糖香味為止。長梗大葉,糖分多些,是產生焦糖香味的原因之一。金寨乃名茶“六安瓜片”的發源地,金寨人民將“六安瓜片”拉老火的工藝融入到金寨黃大茶的烘焙工藝中,造就其香高味濃的獨特品質。
五、產品榮譽
2018年,金寨黃大茶在第十二屆西安國際茶業博覽會名優茶評比活動榮獲金獎;2020年,“金寨黃大茶”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