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蔬菜出山去 財源滾滾來
9月,是威寧蔬菜采收的旺季,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平均每天有2000多噸優質蔬菜,從這里銷往全國各地和東南亞國家。
蔬菜出山去,財源滾滾來。
今年以來,省蔬菜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認真對照產業革命“八要素”,落實“五個三”,聚焦“9+3”縣(區),實施了一批立竿見影、吹糠見米、快速增收的蔬菜產業項目。組織8個優勢單品專家小分隊、12個省級蔬菜產業技術服務團隊,深入“9+3”縣(區)規模蔬菜生產基地,開展技術跟蹤服務指導,強化田間管理,切實做到精種、精管、精收,推進蔬菜產業發展水平提升,助力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9+3”縣(區)優化蔬菜產業結構,完善規劃和農田建設、水肥體系、冷鏈物流等設施建設。對單品數量較大、適宜加工的蘿卜、南瓜、生姜、佛手瓜等品種,加快推進蔬菜加工能力提升,開發加工產品,提升加工能力,延長產業鏈條。全面推進蔬菜保險,開展蔬菜自然災害和目標價格指數政策性保險,實現經營主體和農戶“應保盡?!薄霸副1M?!薄4罅ν茝V“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多渠道抓好產銷對接工作,確保種得出、賣得好,為“確保高質量、打好收官戰”提供了產業支撐。
頂層政策發力,基層發展給力?!?+3縣(區)涌現出一大批蔬菜產業發展的好經驗、好典型、好做法。
數說豐收
截至8月底,貴州全省蔬菜累計種植面積1346.8萬畝,產量2172.6萬噸,同比分別增長8.6%、12.3%。其中,“9+3”縣(區)累計種植面積282.5萬畝、同比增長11.4%,比全省平均增幅高2.8個百分點;產量443.6萬噸、同比增長14.6%,比全省平均增幅高3.6個百分點。
因地制宜種好菜
蔬菜生長周期短,比較效益高,是對農民增收貢獻較大的農業產業。發展“短平快”的蔬菜產業,是深度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選擇和有效途徑。
“9+3”縣(區)中,威寧、赫章、納雍、七星關、織金地處黔西北,海拔高、氣溫低,適宜發展夏秋冷涼蔬菜。
威寧自治縣是貴州列入全國規劃的23個蔬菜產業重點縣之一,是云貴高原夏秋蔬菜優勢區重點縣。今年,威寧自治縣由縣委書記領銜發展蔬菜產業,規劃建設蔬菜基地40余萬畝。
往東60公里,赫章縣把香蔥作為主導產業。
赫章縣氣候涼爽,適宜發展香蔥種植。赫章縣因勢利導發展香蔥產業,引進貴州新農匯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2億元,建立優質香蔥生產基地1萬畝,年種植香蔥2.5萬畝,預計年產值2億元以上。目前,已建成香蔥種植基地6300畝。
再往東60公里,七星關區按照“一鄉一品”“一村一特”發展思路,著力打造7條辣椒、葉菜等各類經濟作物示范帶,主要種植喜涼蔬菜、辣椒、畢節白蒜和區內保供蔬菜等。
而織金縣則把南瓜作為蔬菜產業的主導產業來抓,規劃種植南瓜15萬畝,打造南瓜產業大縣。通過開展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涉農資金補助、南瓜種植保險、成立南瓜產業工作專班等措施,織金縣南瓜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從2018年的1萬畝裂變發展到2020年的15.3萬畝,實現規模化發展。
與黔西北不同,地處貴州南部的從江、望謨等縣,冬春水熱條件相對較好,在土地單產上做起了文章。
從江縣把商品蔬菜種植重點放在了壩區,推廣“菜—稻—菜”種植模式,大大提高了壩區土地的復種指數和綜合效益。上半年,全縣完成種植商品蔬菜2.75萬畝,超額完成2.5萬畝的年度目標。
望謨縣把蔬菜布局在10個河谷低熱鄉鎮(街道),采用“菜—稻—菜”種植模式,每畝土地1年三季作物總產值達到1.4萬元。不到半年時間,同樣超額完成了全年種植任務。
水城縣山高坡陡、春季工程性缺水嚴重、發展蔬菜先天條件差。水城縣因地制宜,趨利避害,著力實施高山冷涼蔬菜、河谷壩區蔬菜、千家萬戶小康菜園等三大工程。今年,全縣規劃發展商品蔬菜4.6萬畝,其中芋頭超過3萬畝。
沿河自治縣受山高、坡陡、切割深等自然環境條件限制,能集中連片種植蔬菜的土地僅3000畝左右,基礎設施薄弱,機械化程度低。該縣通過土地流轉、勞務用工、農戶自給自足(避免生活所需蔬菜支出)等方式,覆蓋全縣所有在家農戶。
產銷對接賣好菜
好蔬菜種得好,還要賣得俏。
貴州堅持市場導向,全力以赴抓好產銷對接。大力鞏固省內市場,大力開拓東部市場,大力推進“黔貨出山進軍營”。認真研究、執行目標市場的標準,在分揀和包裝上下足功夫,完善冷鏈物流配套實施,減少環節降成本,擴大規模成體系,把貴州蔬菜賣好、賣出好價錢。
在紫云自治縣,“雁歸經濟”極大地助力了蔬菜產業發展。
曾經,紫云自治縣有2萬多人在寧夏種菜。2018年初,紫云自治縣黨政考察團前往寧夏,與紫云籍蔬菜種植能人交流,動員他們回鄉發展。
謝順華、謝順超兄弟就是其中的代表。1992年,兄弟倆南下廣東省打工,在菜市場當工人。因為善鉆研、勤學習,先后當上片長、大師傅、總管,月薪達到3萬元。2012年,兩兄弟辭掉廣東的工作,一起前往寧夏,流轉上千畝土地種蔬菜。隨著基地的發展,紫云的鄉親跟隨他們在寧夏打工,人人月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
接到縣里的邀請,兄弟二人決定回鄉發展。他們的回歸,不僅帶來了資金、管理經驗、技術,還帶來了市場。
現在,謝順華、謝順超兄弟的蔬菜基地每天都有大量的蔬菜源源不斷運往廣東市場,用綠色生態蔬菜,換回源源不斷的真金白銀。
今年,紫云自治縣繼續提出“通過帶一門技術回鄉,提高蔬菜種植水平。帶一筆資金落地,提高蔬菜種植規模。帶一個市場開拓,提高蔬菜種植效益。帶一種情懷幫扶,提高貧困群眾收益”的“四帶四提高”發展模式,鼓勵寧夏紫云籍能人回鄉創業,發展蔬菜產業。
目前,紫云自治縣已有10多名致富帶頭人,帶領上千名紫云籍種菜能人返鄉發展,帶動1200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基地打工,每戶月均增收2000多元。
推動“黔菜出山”,全省各地各有妙招。
納雍縣內外兼修,對內挖掘潛力,對外引進動力。全力推進綠色優質農產品進學校、醫院、機關、國企食堂等活動,建成全縣農特產品集中配送中央廚房,對機關食堂、學校營養午餐等進行集中統一配送,推動縣內團銷團餐單位與貧困鄉村建立農產品產地直購機制,形成長期穩定的供銷關系。同時,依托民革中央、廣州市、省農業農村廳等幫扶機遇,主動對接北京、廣州、貴陽、六盤水農產品市場,達成100余個批量訂單銷售協議,在廣州、佛山、北京等地開設了納雍農產品展銷中心(批發專鋪)。
七星關區在對14個鄉鎮學校開展營養餐配送的基礎上,還計劃將凈菜加工結合毛菜配送的模式推廣至全區32個鄉鎮學校,實現營養餐團餐配送全覆蓋。
晴隆縣成立由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班長的農特產品銷售專班,建立縣鄉村三級產銷聯動機制,推進農產品進機關、進學校、進醫院、進超市、進酒店、進工礦企業、進農貿市場、進對口幫扶城市,確保農產品產得出、銷得掉、價格好。同時,搶抓電商直播機遇,通過“縣長走田間”直播帶貨等活動,打通農產品線上銷售渠道。積極探索“直播電商+”新媒體營銷模式,借助抖音、快手、淘寶等平臺,采取“直播帶貨”等方式,為本地農產品代言,拓寬銷售渠道。
利益聯結富農民
促進群眾增收,是發展產業的根本目的。
今年以來,貴州各地在發展蔬菜產業時,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明確企業、合作社帶動農戶發展產業的責任,明確農戶特別是貧困農戶在產業鏈、利益鏈中的環節和份額,確保農戶在產業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
威寧自治縣的7萬畝易地產業扶貧蔬菜基地,主要覆蓋全縣未脫貧人口3.8萬人,2014年以來已脫貧但仍需要鞏固提升的貧困戶、非貧困戶中的邊緣戶和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3.2萬人。
今年,該縣計劃組織1萬人貧困勞動力到易地產業扶貧蔬菜基地務工。其中,5000人為2019年度易地務工貧困勞動力,2000人為易地搬遷貧困戶,2000人為全縣未脫貧的3.8萬名貧困人口中有勞動能力及務工意愿的群眾、2014年以來已脫貧但最需要鞏固提升的貧困戶以及納入監測的非貧困戶中的邊緣戶,剩余1000人通過組建合作社,參與經營管理部分易地產業扶貧蔬菜基地。
群眾在基地務工,在確保基礎務工費每天80元,每人每天20元生活費補貼的基礎上,實行績效獎勵。每月連續務工滿22天以上的,每人每天獎勵20元。
圍繞群眾增收這個總目標,全省各地使出了渾身解數。
榕江縣車江壩區依托貴陽農投、榕江農投共同成立壩區運營公司——貴榕惠農農業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優化“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組織方式。
蔬菜產業項目嚴格執行量化資金保底5%以上固定分紅的基礎上增加效益分紅。運營公司凈利潤的20%作為效益分紅(其中5%作為貧困戶的二次分紅,5%支持村集體經濟,10%作為土地流轉戶二次分紅),40%按股東占比分配,40%作為運營公司的后續發展資金。
采取“五金”模式利益聯結貧困戶和土地流轉戶,即土地流轉租金、務工就業薪金、固定分紅息金、效益分紅股金、易地產業有收益金。今年,壩區覆蓋帶動貧困戶3997戶16783人,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以車江壩區“五金”模式為示范,今年榕江縣計劃發展蔬菜種植14.5萬畝,覆蓋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5000戶2萬人。
在畢節市,七星關區將恒大集團援建的6154個蔬菜大棚產權劃歸企業,在日常管理經營上,實行“棚長制”。由鄉鎮街道黨委書記擔任“棚長”,負責引進經營主體或組織農戶成立村集體合作社經營管理,產出的農產品由企業負責統一組織銷售。恒大援建大棚按照“一戶一棚”的方式確權到每一戶貧困戶,實現6154戶貧困戶每戶每年可固定獲取分紅1800元。
金秋時節,蔬菜豐收。全省各地聚焦產銷對接拓市場,聚焦利益聯結抓增收,讓生態蔬菜種得好、賣得俏,蔬菜產業日益成為各地群眾增收脫貧奔小康的重要經濟來源。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