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面“寒旱”,走向未來——寫在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之際
全省年平均氣溫8.2℃,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
一支溫度計,一臺墑情儀,就能測量出甘肅“寒旱”的現實。
從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帶回抗旱抗寒的植物品種,到現代利用以色列滴灌技術進行種植栽培,就如一把標尺,丈量著隴原大地與“寒旱”斗爭的歷史長度。
在人們的印象中,甘肅省農業區域被分為沿黃農業產業帶、河西走廊農產品主產區、隴東農產品主產區、中部重點旱作農業區、隴南及天水南部山地特色農業區、甘南及祁連山等高寒牧區。
前4個,被“干旱”定義;最后1個,透著“冷寒”二字,全省農業總面積的95%以上均處“寒旱”之列。古往今來,從高寒山區的牧業到河西走廊的戈壁生態農業,都是甘肅人民在絲綢之路上與“寒旱”氣候斗爭發展的生動寫照。
寒旱,是一把雙刃劍。利弊,在于如何持劍。
2019年,“十三五”收官之際。甘肅省委省政府果斷提出,將充分集成現代技術手段,挖掘資源潛力走出一條具有“現代”方向引領、“絲路”時空定位、“寒旱”內在特質的新時代農業發展路子,加快推進全省現代絲路寒旱農業高質量發展。
2021年,“十四五”開局之年。甘肅省委省政府鄭重決策,實施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以此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抓手,著力建基地、強龍 頭、延鏈條、聚集群、培園區、創品牌,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持續提升特色產業規模、質量和效益,力爭通過三年實現翻番。
至此,“寒旱依舊”的甘肅農業,將掙脫現實的羈絆,升華與“寒旱”的交戈,改寫歷史的宿命。
由執戈相向,到止戈為“伍”,現代絲路寒旱農業這一“反彈琵琶”之舉,是基于現實考量的。
從地理上看,甘肅與西向的中西亞、中東歐等國家(地區)在農產品品種、技術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與南向的東南亞、南亞等國家(地區)在產品、市場上具有明顯互補性。
從條件上看,甘肅農業發展史實際上是長期與“寒旱”氣候的斗爭史,由于長期受寒冷和干旱環境的脅迫,省內動植物資源具有廣泛的抗寒耐旱遺傳特性,有大量適宜寒旱氣候條件的特色優勢品種。
從智力支持上看,有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專門從事高寒干旱地區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重大工程研究,還有蘭州大學、甘肅省農科院等高校院所開展相關研究。
從基礎支撐上看,多年發展旱作農業,甘肅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最大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最大的蔬菜、花卉制種基地,最大的道地中藥材生產基地,最大的高原夏菜生產集散基地,最重要的牛羊肉和優質蘋果生產基地。
......
衡短論長,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對甘肅而言,已是農業產業現代化的“總抓手”“帥字旗”和“主旋律”。
在這個總基調下,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將貫通古今,化零為整,讓甘肅農業的效益無限溢出,進而樹農業獨到品牌,強甘肅整體形象。
甘肅省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世界率先培育了黍、粱、麻、麥(小麥、大麥),在中國最早實現了家庭養羊、養雞。作為古絲綢之路的核心區段,甘肅省每個農產品生產區都曾是商隊歇腳驛站和農產品集散樞紐,是黍、梁、麻、麥等糧食作物走向世界,也是胡蘿卜、番茄、胡椒、香料、葡萄、石榴、胡蒜、花生、土豆等農作物傳入中華大地的橋頭堡和中轉站。
注目當前、放眼未來,甘肅區位條件、地形地貌和氣候物候的多樣性,將再次成為“一帶一路”沿線不同農產品主產區的最佳聯結區,以及多種農產品個性化生產的理想適宜區,在全球農業合作不斷深化中發揮積極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意義,當不再局限于農業,其效益將無限溢出。
農業,作為“甘肅印象”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她體現出的豐厚文化資產和獨占傳播優勢,在服務全省對外宣傳推介總體形象時,彰顯著獨有精彩。
“現代絲路寒旱農業”作為甘肅省農業整體形象,與旅游文化宣傳形象“交響絲路,如意甘肅”交相映襯,共同構成甘肅形象品牌體系,可使受眾產生文化與情感上的共鳴,最終實現“歸屬感消費”。
相信,“走絲路古道,看寒旱農業,品現代甘肅”已漸行漸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