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隴原大地,麥浪翻涌,機聲轟鳴。隨著全國小麥收獲主戰場西移,隴南、天水、慶陽、平涼等地的冬小麥陸續成熟,全省“三夏”生產自南向北、自東向西全面鋪開。截至6月23日,我省已投入各類農業機械40萬臺(套),完成冬小麥收獲面積308.05萬畝、收獲進度39.65%,冬油菜收獲面積137.67萬畝,收獲進度84.98%,同時完成夏種面積74.13萬畝、其中糧食作物45.9萬畝。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三夏”攻堅戰中,甘肅以機械為主力、科技為支撐、服務為保障,全力確保夏糧豐產豐收、秋糧播足管好。
“三夏”收獲掛圖作戰
今年“三夏”,省農業農村廳成立機收工作專班,印發《全省“三夏”機械化生產應急工作預案》,建立起覆蓋全省的農機應急服務體系。截至目前,全省已發放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證6000張,開通各級機收保障熱線142部,在麥收縣區設置跨區機收接待站407個,開通高速公路農機綠色通道128條、加油站專用通道426條,形成“線上調度+線下服務”的立體化保障網絡。
針對可能出現的極端天氣,全省312個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和522支應急作業服務隊已儲備履帶式拖拉機548臺、聯合收割機1087臺、移動烘干機93臺,并配備抗旱排澇設備8559臺(套),確保突發情況下“有機可用、有麥可收”。全省農業農村部門加強與氣象部門的信息同步,就夏收進行專題氣象預報,精準指導農戶搶晴收割、趁墑播種。
作為“三夏”生產的主力軍,全省農業農村部門組織調集40萬臺(套)農業機械投入運轉,其中1.4萬臺小麥聯合收割機奔赴麥浪深處。全省大規模小麥機收自6月初起陸續啟動,在隴南文縣康縣、平涼靈臺涇川等地率先開展收割作業。預計今年小麥機收面積1045萬畝以上,機械化率保持在95.5%以上,較上年進一步提升。
6月24日,全省夏季糧油收購工作全面啟動,全省各地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也已作好準備,確保有倉收糧、有錢收糧、顆粒歸倉。據當前收糧企業反饋,2025年新季小麥呈現“量穩質優”特征,全省收購工作已從隴南、天水等產區率先啟動,將隨成熟區域自南向北有序推進。
夏收夏種同步推進
全省各地遵循“減損就是增收”原則,開展夏季糧食機收減損活動。平涼涇川縣的田馭農機合作社里,67臺收割機晝夜作業,機損率從1.2%降至0.8%,他們依托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收割機可實現24小時不間斷作業,1小時可收割小麥15畝,精準度和效率遠超傳統模式;鎮原縣通過建立“三夏”機收工作微信群,實時調度全縣47萬畝小麥收割進度,機收率達99%,創歷史新高;為減少糧食產后損失,全省嚴格落實《2025年主要糧油作物機收減損工作方案》,組織5萬名農機手開展線上線下培訓,各地在糧食產地周邊搭建起糧食烘干點,推廣移動式烘干機,確保糧食順利入倉。
夏收的同時,夏種工作同步推進,并將科技賦能貫穿夏種全程。全省各地依托高標準農田和新型經營主體,推廣“五統一”標準化種植模式,確保秋糧作物苗齊苗壯。平涼市6.23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長勢良好,通過全膜覆蓋和科學水肥管理,實現“一田雙收”;民樂縣26萬畝小麥推廣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農技人員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墑情,節水40%以上。
跨部門協同強保障
農業生產的田間管護,是形成產量的關鍵。今年“三夏”期間,全省農業農村、公安、交通、氣象等部門協同作戰,為生產保駕護航。慶城縣驛馬收費站開辟“綠色通道”,6月以來累計保障6800多臺聯合收割機運輸車輛快速通行;省農業農村廳與省交通運輸廳聯合落實“三夏”跨區作業聯合收割機運輸公路通行服務保障工作,跨區運輸車輛憑作業證免費快速放行,確保作業機具調運順暢。
針對夏收期可能出現的連陰雨,各地提前謀劃應對措施。成縣通過提純復壯傳統“潘林”小麥品種,打造1500畝綠色小麥原料基地,2025年夏收實測畝產突破700斤,抗災能力顯著提升;在省內糧食主產區,收獲機、烘干機、轉運車輛逐漸成為完整的分工協作體系,為解決陰雨天氣晾曬難題,保障糧食產量和品質實現雙提升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今年以來,我省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撂荒地清零、良種推廣等措施,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目前,全省已累計下達直接用于糧食生產的各類資金54.28億元。另外,2025年3月印發的《2025年甘肅省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工作實施方案》明確補貼資金于6月30日前兌付到位。
隨著成熟區域自南向北推進,一幅“顆粒歸倉、秋糧滿播”的隴原“豐”景畫卷將徐徐展開。接下來,我省將繼續強化農機調度、科技支撐和服務保障,確保夏糧應收盡收、秋糧應播盡播。(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馬國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