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在大冷鎮深耕的第4年,水稻種植從零開始,到取得現在的成果,實屬不易。”省農科院水稻所所長鄭文靜說,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水稻種植,改變了當地的土壤結構,減輕了風沙的危害,變沙土地為米糧川,其生態意義價值更高。
大冷鎮位于彰武縣西北部,土地薄、風沙大,原本以種植玉米為主。春季刮風時,對面5米以外很難看到人。
為實現種植效益與生態效益雙提升,省農科院水稻所依托與彰武縣科技共建項目及省科技特派團項目,在大冷鎮建設水稻示范基地,構建優質高產品種、工廠化育苗、機械化生產等一系列豐產增效技術模式,不斷試驗摸索將沙地貧瘠土壤逐步改造為優質水稻田。
“起步期是非常艱難的。”省農科院水稻所專家韓勇說,因為當地沙土地地勢不平、含水性差,且具有鹽堿性,育苗成活率低,水肥“跑冒滴漏”嚴重。為盡早讓水稻在當地“安家”,韓勇等專家年復一年進行技術攻關,不斷篩選分蘗率高、耐貧瘠、生長力強的品種,并通過水肥管理改良沙土地。
第一年,在沙土地上留下了水稻生長過的痕跡;第二年,沙土中開始見到土壤顆粒;第三年,種植區的水肥被“鎖”住了;今年,水稻畝產達到600公斤。
“將原本的玉米旱田改成現在的水稻田,種植效益比過去每畝增加了千元左右。”民泰(阜新)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經理楊林說,同時,“以水含沙”是治沙的有效手段,現在水田種植的區域即使大風天也不起沙,對于彰武的生態環境改善大有裨益。
水田有產量了,沙地也變成濕地了。“今后,我們還要在當地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同時繼續開展工廠化育苗、節水稻作等種植模式,取得生產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鄭文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