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記者從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獲悉,重慶通過“引育留用”等措施,累計認定農村實用人才54.7萬人,讓更多“老把式”“土專家”得到職業認可,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農村實用人才是指在農村具有一定知識或技能,能夠起到示范帶動作用,為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并得到群眾認可的農村勞動者,如鄉村泥瓦匠、種地“老把式”“土專家”等。
周述光是巴南區南彭街道的一名鄉村泥水匠,從事鄉村建筑工作有30多年。因技術精湛,加上服務周到,他參與過當地不少農房的修建。2021年,在巴南區農業農村委的支持下,他通過了全市農村技能人才培訓,成為當地首個持證的農村建筑類實用人才。后來,周述光被當地政府返聘為鄉土人才,專門負責農村改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
近年來,重慶通過探索“引育留用”鄉村人才機制,先后培育認定農村實用人才54.7萬人,其中高素質農民28.5萬人、農村致富帶頭人6700人,激勵了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顯身手。
“鄉村人才數量少、年齡偏大、技術技能不足、留不住等問題依然突出。”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尤其是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村電商人才、農業社會化服務人才、農產品加工人才、鄉村CEO等人才缺口很大。
針對這些問題,重慶因地制宜出臺了一系列選才、引才、育才的措施。
如在“引得進”上,持續采取回引本土人才等措施,拓寬暢通鄉村人才來源渠道,讓愿意留在鄉村的人有舞臺。力爭每個村掛職、創業本土人才保持在1名以上,每年安排入鄉科技特派員保持在2000名以上,每年資助30個以上的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隊扎根鄉村,服務鄉村。
在“留得住”上,通過制定《推動全市鄉村人才振興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激勵各類人才扎根鄉村、加快成長,讓愿意建設鄉村的人有奔頭。比如,銅梁兌現安家費補貼、生活補貼、五險一金等待遇,出臺《龍鄉人才政策十條》《農業科技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激勵機制》等。
在“用得好”上,重慶出臺了《農村致富帶頭人培養行動實施方案》,即以高素質農民隊伍為“人才庫”,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孵化器”,著力打造一支創業能力強、經營水平高、帶動作用大的農村致富帶頭人隊伍。
“下一步,將通過深化‘引育留用’鄉村人才模式,力爭到2025年全市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1萬人以上,高素質農民30萬人以上,農村實用人才達到60萬人。”上述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