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秋高氣爽,陽光明媚。湖北省鐘祥市九里回族鄉王嶺村一大片稻田,只剩下秋收后的一壟壟稻茬。
“看著糧田從光禿禿到綠油油最后變成金燦燦,我喜歡這個過程。”鐘祥市經祥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袁平是稻田的“主人”。2016年,他發起成立合作社;2017年,嘗試“稻—麥”連作;去年,他流轉1100畝田,拿出900畝開展“中稻—小麥”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噸糧種植,喜獲豐收。
上個月,金黃的稻田迎來“期終考試”,袁平種的兩種優質稻,效果都不錯:“瑋兩優8612”水稻,實收測產為937.9公斤;“麟兩優華占”水稻,實收測產748.35公斤/畝。
“夏收小麥70多萬斤,畝產達400公斤以上,一畝田收獲了足足一噸多糧食!”雙份的豐收,成倍的喜悅,在袁平的眉間眼角再也掩藏不住。
合作社偌大的曬場上,鋪滿剛剛收獲的最后一批稻谷。歷經陽光雨露的谷物,香氣總是那么令人著迷。袁平忍不住捧起一把,用鼻子使勁地聞了聞,一臉陶醉。“秋收,在這里曬谷;到了春播時,這里擺滿了水稻秧盤,8600多盤哩!”他說。
鐘祥地處南北過渡地帶,一直有一年打兩季糧食的傳統。袁平記得小時候,家里不過一兩畝田,一年到頭“面朝黃土背朝天”,尤其是“雙搶”時,全家上陣,連夜收割,即使如此,產量也不高。如今的“稻—麥”噸糧模式,把產量翻了好幾倍。
水稻、小麥在田間“接力”,講究種植茬口無縫銜接。種子不宜選生育期太長的種子。袁平選的麥種為“西農979”,生育期210天;稻種為“瑋兩優8612”“麟兩優華占”,生育期分別為135天、133天。“10月下旬播小麥,5月中下旬收獲;麥收后即刻插秧,一天都不用等,正好9月中旬收獲中稻。”袁平說,“田,一年到頭都不閑。”
為了“一年無閑田”,袁平在兩季作物切換之際,做足了功課。夏收前,4月下旬開始育秧,待麥子一割完,經過25天培育、吸足養料的秧苗,便從秧盤移栽到田里;秋收后,做好滅茬翻耕、高質量整地、藥劑拌種、適墑適時適量播種冬小麥。
種子播下去,田管跟上來。根據省農技推廣總站的“噸糧”技術指南,小麥冬前促弱控旺、壯苗越冬,春季追施拔節肥、清溝排漬、開展“一噴三防”;種植水稻關鍵是科學管水,機插后淺水緊泥,返青后及時灌水,長穗期深水灌溉,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水分充足,成熟前及時斷水……這些田管要領,專家們講得細,袁平學得深,實操更絲毫不敢馬虎,逐一落實。
告別“老把式”,不管是水稻還是小麥,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不僅讓種田變輕松,而且通過精細整地、機械勻播、側深施肥、無人機飛防等機械化作業,增產又提質。
糧食豐收,優質優價。“小麥跟去年價格差不多,稻谷比去年漲了一角,一畝田純收益達1200元以上。”看著麥谷滿倉,袁平心滿意足。
再過幾天,袁平即將翻開新一季的“噸糧”日歷。連日來,他與鐘祥市農技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常青一直保持熱線聯系,請專家推薦一款抗赤霉病的豐產型麥種。
“明年,我想流轉更多土地種‘稻—麥’,爭取沖刺更高產,早日實現‘噸半糧’。”袁平滿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