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農業數字經濟產值規模5778億元,2025年預計達到1.26萬億元,智慧農業對推進農業強國建設、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6月7日,在重慶市農業農村系統“數字化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專題培訓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在“智慧農業賦能農業強國建設”主題報告中建議,重慶要抓好數據這一新的生產要素,一體開展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數據應用等工作,為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唐華俊認為,智慧農業將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入應用到農業生產、加工、經營、管理和服務等全產業鏈,顯著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代表著未來農業的發展趨勢。
在專題培訓會上,中國蔬菜協會會長楊雄年結合壽光蔬菜產業模式等作了“設施農業賦能鄉村振興”專題報告。設施蔬菜是科技賦能農業發展的重要應用,針對重慶多山地丘陵的地貌條件,他建議,“重慶要立足市情,提產能、強基礎、強品牌、增效益,根據產業的發展需求,因地制宜發展設施蔬菜。”
隨后,唐華俊、楊雄年以及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所長、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農業農村部農業遙感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周清波一行前往重慶現代農業高科技園區考察重慶山地智慧農業。
重慶現代農業高科技園區是重慶市農業科學院于2019年建成的丘陵山地現代農業綜合科研平臺。在園區內寬敞明亮的魚菜共生AI 工廠,數十個現代集約化養殖池上方,軌道式機器人穿梭而過,向池中自動投喂餌料,密密麻麻的魚兒歡快搶食,濺起陣陣水花。養殖池另一側,潮汐式育苗智能物流系統運轉不休,一盤盤有機種植的綠色蔬菜在傳送帶上有序流轉,只需極少人工操作即可保障工廠運行。魚菜共生AI 工廠以輕簡化、模塊化、標準化、高效化,搭建起“種養循環、綠色高效、資源節約、智能智慧”的種養模式,讓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一體實現。
“我們突破了工廠化高密度養魚的技術和設備配套難題,建立起魚菜共生智能工廠,這是重慶智慧農業研發取得的重要突破,開辟了工廠化、數字化農業研發新場景。”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院長茍小紅介紹,工廠養魚日換水量≤5%、生長周期縮短1/2、餌料系數降低20%,年產綠色蔬菜8~10茬,實現高效綠色安全生產。
唐華俊對此表示,智慧農業正改變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與管理模式,使農業進入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新階段。
設施農業就是改變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生產方式之一。在重慶開州臨江鎮的魯渝(壽光)蔬菜現代產業園,自動噴藥機、水肥一體機、卷簾機等智能化設備,讓蔬菜大棚科技感十足。據悉,該園區新改建智慧大棚13.7萬平方米,按照“壽光標準”定植辣椒、黃瓜、西紅柿等40萬余株。“設施化是提高產能的重要舉措之一,重慶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可依據冬天溫度低、夏天高溫的氣候特點,因地制宜將現有的小棚改造升級為智慧化大、中型棚。”楊雄年說道。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農業自然稟賦略顯不足。近年來,在科技創新加持下,重慶農業鍛長板補短板,涌現出連續兩次打破國內冬油菜品種含油量最高紀錄的“慶油3號”“慶油8號”,優質高產、綠色安全、輕簡栽培水稻品種“神9優28”,全國辣椒市場8個辣椒代表品種行業用語之一的“艷椒”,一大批具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農業科技成果,助力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8年的58.6%提升到2022年的62%,實現2022年全年第一產業增加值2012.05億元,同比增長4.0%。
“下一步,重慶將持續強化核心技術攻關,加快農業生產數字化轉型,深化拓展實施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據化和服務在線化等智慧農業四大行動。”重慶市委農業農村工委書記、市農業農村委主任劉貴忠表示,重慶將重點開展丘陵山地智能農機裝備、復雜氣候地形農業遙感監測、圖像識別與動植物生長模型研發等關鍵技術研究,加強國家數字農業創新分中心、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創建,深化拓展“數字農業+金融+保險”等融合發展模式,推動農業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同時深入開展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鄉村數字人才隊伍建設,有效提升服務數字農業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