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批菜薹采摘后,旋耕機就進場作業。”3月31日,安鄉縣安康鄉新沙村綠蔬園蔬菜專業合作社蔬菜基地,近100名工人正在采摘菜薹。合作社負責人肖均說,該村3000畝蔬菜基地,去年10月種植的菜薹,現已陸續結束采摘,2700多畝土地已翻耕,蔬菜莖葉腐爛入泥后,4月中旬開始春插。
52歲的肖均是當地有名的水稻、蔬菜種植大戶。4年前,肖均成立綠蔬園蔬菜專業合作社,在安康、大鯨港、大湖口、下漁口等周邊鄉鎮流轉耕地1.17萬畝,不斷摸索稻菜輪作模式。去年,7000畝耕地實施稻菜輪作模式,糧食、蔬菜均實現豐收。
“前年獲批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供貨基地,蔬菜每天直發廣東等沿海城市。”在合作社冷鏈保鮮基地,肖均一邊安排冷鏈保鮮車發貨,一邊告訴記者,去年秋收后,合作社種植菜薹、白菜、芥藍、上海青,采摘期,每天發貨40噸左右。
春耕以來,肖均每天都在基地忙碌,拖拉機、旋耕機、無人機,樣樣精通。“每年4月插秧,10月秋收、種菜,11月至次年3月采摘蔬菜。”肖均算了一筆賬,每畝耕地一季水稻收成約1400元,蔬菜5000元以上,合作社每年收入近7000萬元。
今年春耕備耕,安鄉縣安康鄉新沙村黨總支書記葉定坤有點忙。“在綠蔬園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示范引領下,以村民小組為單元,全村集中連片推進稻蔬輪作。”葉定坤介紹,目前,新沙村1萬余畝耕地實施稻菜輪作,農民紛紛增收。
為進一步推進稻菜輪作模式,去年4月,肖均在基地水源條件差、種植蔬菜用工多、地勢較高、位置偏遠的130畝旱地嘗試種植旱稻。“旱稻種植和水稻播種季節一樣,畝產效益略低一兩成。”肖均介紹,與傳統種植水稻的方式相比,旱稻每畝可以節水70%、減肥30%,平均畝產500公斤左右。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稻蔬輪作既穩定糧食生產,又保障‘菜籃子’供給。”安鄉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黛表示,近年來,該縣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輪作模式。去年,安鄉縣稻蔬輪作20萬畝,稻油輪作32萬畝,稻蝦輪作15萬畝,稻鴨輪作5萬畝,有效促進耕地休養生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同頻共振。
來到集中育秧工廠,近百畝早稻秧苗已進入“一葉一針”期,綠油油的,似一塊綠地毯。“早稻秧苗成活率90%以上。”肖均說,秧好一半禾,今年糧食生產一定又是豐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