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云山村蒿枝壩“雜交稻旱種科技示范項目”基地,只見稻谷已進入抽穗揚花、灌漿結實期,豐收在望。
該項目由云南農業大學朱有勇院士團隊負責實施,旨在利用山區雜交稻旱種高產技術改變“水稻一定要種在水里”的傳統觀念,發揮山區種稻潛力,拓展稻谷生產新途徑,保障山區農民口糧安全。
“在云南省,生活在山區的群眾田少地多,水上不去,這些地方的農民必須到市場上購買口糧,他們的糧食安全存在很大危機。”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說,我們研發了可以把水稻種植在山區旱地且高產的新技術,解決水稻只能種在水里的問題,讓山區旱地上種的水稻也能像在水里面一樣產生分蘗,突破了旱地分蘗技術瓶頸。同時,應用新型除草劑和封草技術解決旱地雜草難題,經多次室內和田間試驗,集成了旱地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新技術。
據悉,朱有勇院士團隊在云山村實施的“雜交稻旱種科技示范項目”涉及云山村、募乃村、茨竹河村,示范面積1000畝,選用的是雜交粳稻品種“滇禾優615”,預計畝產500公斤以上。云南省有大量的山地可以種植水稻,推廣之后,山區的廣大農民就能吃上自己種出來的大米,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利用旱種高產技術種出來的水稻,跟水田里種出來的水稻產量一樣,質量上還略有提高,香味更濃。”朱有勇說,瀾滄縣山區群眾可以在收割稻谷后,緊接著種植冬馬鈴薯,在同一塊土地上實現“冬季抓票子、夏季抓糧食”,過上更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