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每一段壯美的航程,都會在歷史長河中鐫刻深深的印跡。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全面落實黨中央關于“三農”發展的重大部署,真抓實干、銳意進取,推動全省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黨管“三農”工作新體制牢固確立,鄉村產業蓬勃發展,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獲得感持續提升……
這十年,是廣東“三農”發展進程中厚重的十年、非凡的十年。從潮汕平原到雷州半島,從南嶺山麓到嶺南水鄉,脫貧攻堅全面勝利、鄉村振興步履鏗鏘。
征途漫漫從頭越,奮楫揚帆向未來。在全國上下喜迎黨的二十大召開之際,為充分展現廣東“三農”發展的成果,進一步凝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磅礴偉力,即日起,南方農村報推出“廣東‘三農’這十年”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青山含黛,碧江繞村。走進汕尾市海豐縣附城鎮新山村,一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干凈整潔的柏油路蜿蜒延伸,風貌一致的潮汕民居與田園風光相映成趣,紅色文化長街、紅色廣場等熱門場所游人接踵而至……
誰曾想,十年前,新山村還在被貧困籠罩。
時代的車輪駛入2015年,脫貧攻堅的號角正式吹響,新山村由此開啟了蛻變之旅:挖掘紅色資源,保留古色印記,建設綠色鄉村,發展旅游產業,一舉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年均接待游客近100萬人次,年旅游總收入達7900多萬元,村民年均收入從2012年的不足0.8萬元增加到2021年的2.68萬元,村集體收入從不足5萬元躍升至102萬元。
新山村折射著廣東“三農”發展的十年巨變。
十年來,廣東農業加快轉型升級。鄉村產業體系逐步完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果盤子、茶罐子安全有保障,糧食總產量創9年來歷史新高。
十年來,廣東農村面貌顯著改善。美麗鄉村建設由試點示范到連線連片,一大批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精品旅游線路、鄉村振興示范帶成為網紅“打卡點”。
十年來,廣東農民同步全面小康。省內161.5萬相對貧困人口、2277個省定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0542.8元提升至22306元,提前實現翻一番目標。
守底線
第一大糧食主銷區扛穩重擔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全國第一大糧食主銷區、第一經濟大省的廣東,把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面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端牢端穩飯碗。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在耕地資源“緊箍咒”越繃越緊的背景下,廣東在全國率先利用衛星遙感等高新技術,對15畝以上疑似撂荒耕地開展實地核查,大力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
《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耕地保護工作若干措施的通知》《廣東省農田整治提升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繼落地,均把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作為主要措施。
在頂層設計的推動下,各地紛紛行動起來。茂名、湛江等地通過降低土地流轉租金或者直接免租的方式,吸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復耕復種。在茂名化州市同慶鎮山口村,一塊撂荒近10年、連片90余畝的耕地,經長塘村合作社整合流轉后重煥生機,今年春耕時種上了水稻和冰淇淋番薯。
一些地方探索建立了撂荒耕地復耕獎補機制。梅州市五華縣規定在2020-2021年期間,對于自行復耕復種的,水稻一年兩造獎補每畝240元,同時為鼓勵開展水田流轉集約承包經營種植,對連片復耕水田面積200-400畝、400-600畝、600畝以上的分別疊加獎勵1萬元、2萬元、3萬元,并對取得一定成績的鎮、村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
根據省農業農村廳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省完成撂荒耕地復耕復種85.89萬畝,超額完成年度計劃復耕32.1萬畝撂荒地的任務,為提升糧食產能打下了堅實基礎。
走進陽春市春灣鎮新明村,農田集中連片,方正平坦,兩條嶄新的機耕路將田野與主干道相連。村黨支部書記葉基光指著一片農田告訴記者,這130畝農田原先由150多塊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小田塊組成,沒有水泥路,有的甚至撂荒棄耕。
借助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契機,新明村的田間耕作道路得到了拓寬升級,細碎化難題也得以破解。原來上百塊小田變成了20多塊四五畝大小的大田。“農田價值提升立竿見影,項目還在施工時就被一家合作社以500元/畝的租金流轉了過去,遠高于附近未改造田塊的300元/畝。”葉基光說。
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自“十二五”以來,廣東把建設高標農田作為重要抓手,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確保“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截至2021年底,廣東已建成高標準農田2519萬畝,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畝均糧食產能增加10%至20%,大大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
強化科技支撐是廣東端穩飯碗的另一張“王牌”。南粵素有好米,絲苗香飄四海。近年來,“廣東絲苗米”聞名全國,這是基于農作物育種上的創新。一批媲美泰國香米的優質高產絲苗米品種,突破了“優質難高產”瓶頸,大面積雙季優質絲苗水稻畝產已經具備超900公斤平衡生產的能力,成為比肩“五常大米”的區域品牌。
“廣東在優質稻等領域的育種水平處在全國領先地位。”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除了秈型常規稻大規模用上“廣東芯”,在雜交稻、“海水稻”等領域也取得了豐碩成果。統計數據顯示,廣東省水稻種源自給率達90%;經農業農村部確認的超級稻品種有36個,占全國的24%,名列第一。
狠抓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廣東扛起了重任、筑牢了糧倉。近年來,廣東糧食年均產量超過1200萬噸,2020年、2021年連續兩年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糧食生產任務。廣東還實現糧食面積、產量、單產連續三年“三增”,在國家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中連續5年獲得優秀等次。
謀發展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基礎。但對于廣東而言,農業大而不強的問題積弊已久,突出體現在規模小、布局散、鏈條短,品種、品質、品牌水平偏低。“十三五”前期,廣東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不足60%,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2017年,鄉村振興大幕拉啟,嶺南大地,春潮涌動。
制造業大省如何做強現代農業?廣東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把“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作為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和抓手,以工業優勢帶動農業發展,讓工業經濟、城市發展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在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間找到契合點。
認準就干,大刀闊斧。廣東把推進工業升級的“園區模式”移植到農業發展中,將2018年定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元年,計劃3年投入75億元,創建15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下簡稱產業園),基本實現“一縣一園”。
產業園建設很快就上升為全局性、戰略性任務。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親自研究、部署、推動,省級出臺支持產業園建設的政策措施就有21條;省農業農村廳成立工作專班,做好頂層設計;農業與交通、水利、金融等部門建立聯動協作機制,統籌整合資源。
更大的創新之處在于:產業園責任主體是縣一級政府,縣長直接擔任產業園“園長”;實施主體是大型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每個產業園5000萬元的省級扶持資金一改過去層層下撥到市縣財政部門的做法,直接撥付給實施主體,讓企業在財政資金使用上擁有更大自主權,也有更多積極性。
改革的效應顯而易見。2018年至2020年第一輪產業園建設期間,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產業園規劃總投資366.73億元,其中省級財政資金投入75億元,市縣投入資金89.74億元,社會資金投入201.99億元,省級財政資金撬動比高達1:4.89。
走進梅州市大埔縣蜜柚產業園加工園區,自動分選運輸設備將不同重量的柚果分送至不同區域;全自動化生產線將一顆顆蜜柚進行清洗、削皮,進行精深加工。在這里,一個小小的柚子“變身”成60余種商品,涵蓋食品、化妝品、日用品等領域。1噸價值0.4萬元的鮮果經過精深加工后可躍升至13萬元,達到約30倍附加值。
在江門市新會陳皮產業園,一顆顆新會柑實現了“接二連三”,從陳皮到柑茶,再到全國首家“陳皮銀行”、陳皮文化體驗“網紅”線路……新會陳皮產業園推動傳統種植向精深加工、科技創新、金融投資、倉儲投資、倉儲物流、文化旅游等領域拓展,構建“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務”新格局,把一塊小陳皮做成了產值超百億元的大產業。
大埔蜜柚、新會陳皮是產業園建設中的生動案例。第一輪產業園建設期間,廣東共建設了161個省級產業園,基本實現了主要農業縣、主導產業和主要特色品種全覆蓋。在產值方面,161個省級產業園主導產業總產值達3050.99億元,其中第二、第三產業產值超過一半,實現了“百園強縣、千億興農”的預期目標。
步入“十四五”,奮進新征程。2021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決定再投75億元,建設第二輪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00個以上,打造產業園2.0版。
在“一縣一園”建設期間,“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也開始在廣袤的南粵大地落地生根,延伸到千家萬戶。
2018年全省鄉村振興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李希明確提出,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做強富民興村產業。次年,廣東省政府決定連續3年整合籌措省級及以上財政資金超過30億元,支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并將“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工作列為2019年省十件民生實事。
高位推動之下,藍圖變成現實。
——獨具嶺南特色的荔枝、龍眼、香蕉、菠蘿、芒果、南藥等特色產業得到快速發展。2278個省級特色農業專業村主導產業總產值達481.45億元,平均占村農業總產值53.12%;300個省級專業鎮主導產業總產值達894億元,平均占鎮農業總產值48%。
——“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累計帶動農戶72萬多人,參與項目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比扶持前增加26%,真正做到興了產業,旺了民生。
——全省已有332個“一村一品、一鎮一業”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數量居全國前列,形成了“高州荔枝”“連州菜心”“羅定稻米”“徐聞菠蘿”“連平鷹嘴蜜桃”等一批耳熟能詳的地域新名片。
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廣東農業發展勢頭強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加值分別由2017年的5969億元、3712億元,提高到2021年的8369億元、5169億元。2021年農業總產值、增速均創1987年以來最高水平。數據背后,“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功不可沒。
煥新顏
從點上示范到全域整治、全域美麗
“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家里現代化,屋外臟亂差……”曾是廣東農村地區生活環境的真實寫照。清遠英德市九龍鎮活石水村村民羅水波對此感受頗深,十年前,村里臟亂差到年輕人不敢帶女朋友回村。近年來,通過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局面得到了徹底扭轉,活石水村也變成了全國“美麗宜居村莊示范村”。
在今天的廣東,成千上萬的村莊正在發生著與活石水村同樣的蝶變。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舉全省之力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嶺南大地再現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
回溯廣東美麗鄉村建設的歷程,久久為功的工作理念,先試點示范、后全域建設的方法論貫穿始終。從省級新農村連片示范工程到2277個省定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再到“一十百千”美麗鄉村示范創建工程,從美麗鄉村風貌示范帶再到鄉村振興示范帶,無不體現著梯次接續、前后銜接、壓茬推進的工作思路。
時鐘撥回到2014年。為了探索建設具有嶺南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積累新農村示范創建的寶貴經驗,廣東先行先試,創新實踐,每年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以縣為單位遴選14個省級新農村連片示范建設工程(以下簡稱示范片)。
資金保障力度前所未有——每個示范片省級財政支持1個億,重點打造5個以上具有嶺南特色和突出風格風貌的主體建設村,以示范帶動一批周邊村開展村莊整治工作。
借助這一契機,梅州市梅縣區以雁洋鎮雁上村、大坪村、塘心村、陰那村、南福村為示范片主體村,全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并且依托優勢旅游資源,發展“以走農家路、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為主的鄉村旅游產業,帶旺了一批民宿和農家樂,拓寬了農民和村集體增收渠道。
近年來,廣東累計投入66億元,分5批建成89個示范片,覆蓋393個行政村。一大批具有產業特色、人文歷史、生態資源、民族風情的示范帶成為了廣東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標兵”和“樣板”。
示范片創建的經驗在延續。2017年,廣東印發《關于2277個省定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的實施方案》,部署將新農村建設與脫貧攻堅工作緊密結合,以省定貧困村為突破口,補短板、強弱項,推動“后隊”變“前隊”。為此,省級財政給予每個省定貧困村1500萬元的資金支持。
韶關南雄市烏逕鎮田心村因此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村容村貌、基礎設施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了當地的“明星村”,時常有人過來參觀、對標學習。“整個烏逕鎮,就數我們村環境最好。”說話間,村民李滿古臉上露出自豪的神情。
田心村的發展是廣東2277個省定貧困村彎道超車的一個縮影。2017年來,廣東累計投入省級財政資金341.55億元,推動省定貧困村的基礎環境整治全面完成,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完善,產業發展進步明顯,全部達到脫貧標準,實現了“后隊”變“前隊”的目標。
散布在南粵大地的2277個省定貧困村猶如星星之火,點燃了基層干群建設家鄉的希望和熱情。正如肇慶市廣寧縣一位鎮委書記所言,有了這些已經建設成型的“新農村”存在,使得全鎮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全面鋪開少了很多阻力,村民能夠看到身邊實實在在的“樣板”,“有點可看、有樣可學,群眾的積極性自然被調動起來了。”
順勢而為,與時偕行。2019年開始,廣東全面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同時選取1個示范市、20個示范縣、120個示范鎮、1260個示范村開展示范創建,以及重點推進沿交通線、沿邊界線、沿旅游景區、沿城市郊區“四沿”區域打造美麗鄉村風貌示范帶。
久久為功事乃成。截至目前,廣東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覆蓋率高達99.8%以上,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95%以上,生活垃圾“村、鎮、縣”收運處置體系全覆蓋,行政村集中供水基本全覆蓋,通鄉鎮和行政村路面硬化、行政村通客車率均達100%,鄉村建設加速從干凈整潔向美麗宜居邁進,建成了5條省際廊道鄉村風貌帶、200多條美麗鄉村風貌帶,推動美麗鄉村加快釋放出“美麗經濟”。
今年4月,廣東省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工作會議召開,標志著廣東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了全新“舞臺”。所謂鄉村振興示范帶是以中心村為節點、圩鎮為樞紐,串點成線、連線成片、集片成帶,同步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的先行示范帶,進而輻射帶動鄉村全域全面振興。
從示范村到示范帶,一字之差,內涵大不相同。示范帶建設不僅能最大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溢出效應,同時也能充分整合當地資源,推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如果說以前的示范點建設是在造星星,那么現在的鄉村振興示范帶就是在打造一個星月同輝的美麗鄉村新畫面。
藍圖已經繪就,逐夢惟有篤行。站上新的起點,廣東已經開創出粵美鄉村的嶄新局面;奔向美好未來,鄉村全面振興偉業召喚廣東接續奮斗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