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青海,萬綠吐新。4月8日,在西寧市湟中區多巴鎮拉卡山村的湟中伊鶴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里,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
聞聲尋源,原來是武警青海總隊機動第一支隊正在給村民發放入股分紅獎金和工資,村民郝啟成與其他11戶重點幫扶村民拿到分紅金和工資后,滿臉幸福地笑了起來:“現在在家門口上班,不僅能獲得不錯的收入,而且還有分紅,這比以往在外面打工要好得多。”
“以前也想過去合作社上班,可了解到工資低,只能勉強維持家庭最基本的開支,還是放棄了。”郝啟成坦言。直到去年底,支隊官兵和合作社老板索鶴一同來邀請郝啟成到合作社上班,承諾每個月有兩千多元的保底工資,獎金和績效另算,而且每年還會有分紅。聽到這個消息的郝啟成,當場就和合作社老板索鶴簽下了勞務合同,成了合作社聘用的牦牛飼養員。
郝啟成簽下的不僅是合同,更是村民對支隊長期在拉卡山村進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程中,摸索建立“1+2”產業模式的高度認可。
拉卡山村位于平均海拔2644米的多巴鎮西北方向的淺腦山地區,2018年以前屬于省級貧困村。村民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種植小麥、油菜、大豆等常規農作物和農閑季節外出打工。索鶴說:“為了擺脫生活貧困,這里的村民們經常在蘭州、銀川等多個城市輾轉奔波,他們大多沒有專業技能,打工收入基本是靠苦力賺取,不僅收入低不穩定,也無法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使得村里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逐年增多。”
打響脫貧攻堅戰后,支隊積極與地方政府溝通,把拉卡山村作為重點脫貧目標,通過在醫療、教育、生態、文化等多方面民生問題上創新扶貧機制,2018年,拉卡山村實現脫貧。
“要想讓村民徹底擺脫貧困,提升他們的幸福指數,最根本的還是要提高他們自我造血功能。”該支隊相關負責人說,拉卡山村雖然早已經脫貧,但村民的經濟收入并不穩定。
脫貧后,如何確保村民收入的可持續?如何利用就近資源建立管用科學的防返貧機制,成了支隊助力拉卡山村繼續邁向小康生活的新課題。通過實地查訪調研,支隊了解到離村3公里的地方,有一家私人入股開設的藏牦牛養殖專業合作社,他們第一時間與地方政府和合作社積極溝通,通過不懈努力,“1+2”產業幫扶模式便應運而生了。
所謂“1+2”產業模式,“1”是指武警青海總隊機動第一支隊以單位名義在湟中伊鶴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入股,幫助伊鶴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擴大養殖規模,按照8%的比例進行年分紅,并將分紅金通過村兩委全部分發給12戶重點幫扶家庭。“2”是指一方面讓提高生產份額的湟中伊鶴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優先為之前支隊重點幫扶的12戶家庭提供就業崗位,確保他們有穩定的收入,另一方面支隊借助單位及官兵家屬對牛肉的需求,優先在湟中伊鶴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進行藏牦牛肉采購,形成自產自銷雙收益高效模式,幫助其擴大銷售份額。
同時,支隊積極與總隊協調,將伊鶴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列入《武警部隊幫扶村特色農副產品推薦目錄》,進一步拓展全國市場,持續提升湟中伊鶴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產業效益。“1+2”產業模式助力鄉村振興,是該支隊在拉卡山村長期進行扶貧銜接鄉村振興期間凝聚經驗智慧的集中體現。
據統計,支隊每月從伊鶴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購買牛肉進行消費幫扶近4.5萬元,并在春節等節假日倡導官兵購買扶貧產業牦牛肉;伊鶴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被列入《武警部隊幫扶村特色農副產品推薦目錄》后,目前在全國有近8家固定商家采購,走開了農村產業的振興路子。
“同村沒有工作的鄉親大多都被邀請來合作社上班,大家看著待遇這么好,都有勁頭干活了!”郝啟成和其他重點幫扶村民臉上洋溢出樸實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