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過、溪水潺潺。2月20日一大早,海東市樂都區碾伯鎮下寨村村民李積德開著一輛滿載馬鈴薯種子的三輪摩托車,向河灘邊一大片整齊劃一的拱棚駛去。車聲轟鳴,打破沉睡一整個冬季的田野。
下寨村是雙膜馬鈴薯特色產業村,種植雙膜馬鈴薯已有二十多年歷史,現有雙膜馬鈴薯拱棚720個。2021年依托鄉村振興戰略示范試點村建設項目,村里改造原有水泥拱棚153個,改建為鋼架拱棚,在拱棚兩端設置了更加便利的手搖通風裝置,提高了拱棚內溫度,更便于人工和機械操作。
“所謂雙膜馬鈴薯栽培是指地膜與拱棚相結合的綜合栽培技術,它的第一層膜是棚膜,第二層是地膜。雙膜技術既能有效解決高原上馬鈴薯生產早春凍害問題,又實現馬鈴薯早播種、早上市,為復種提供良好的茬口和充足的時間,在保證馬鈴薯產量和商品率的同時,大幅提高商品價格和單位產值。”下寨村二社社長杜兵中說。
作為村里的馬鈴薯種植大戶,李積德去年種了14個棚,一年下來凈收入達十多萬元,于是今年他擴大種植面積又租了5個棚。“今年共19個棚,其中13個種馬鈴薯,6個種蔬菜。我們種的馬鈴薯是早熟品種,一般2月中旬種,端午節前后收獲上市,7月份又復種蔬菜,一年一地種兩茬。價格好一點,一個棚年收入有一萬二左右,不好時也有七八千塊。”邊說,李積德邊將一筐馬鈴薯種子抬進大棚。
走進棚內,李積德的妻子賈梅芳和其他幾名雇來的工人正在放種子。因種植間隔距離已提前劃好,只需按照馬鈴薯生長需求放好種子即可,因此效率十分高,不到一會兒種子全部放好。打壟機轟隆隆駛過,種子迅速被覆蓋,撒藥平整覆膜一氣呵成。
“現在不像以前人工種地,起壟翻地這項費時費力的活兒是全機械操作,效率高種植效果好。以前七八個人一天種一畝地,現在同樣人數一天能種三四畝地,又好又快又省心。”賈梅芳說。
隨著太陽逐漸升高,田里的村民越來越多。切種子的叮當聲、起壟機的轟鳴聲、噴灑農藥的按壓聲、覆蓋地膜的窸窣聲……人勤春來早,春耕正當時,一首動人的“春耕交響曲”在河湟谷地逐漸響起。
樂都區是青海省馬鈴薯集中種植的重要地區之一,近年來不斷調整種植結構,優化種植區域布局,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初步形成了以腦山脫毒種薯繁育、淺山商品薯規模種植、川水雙膜和地膜馬鈴薯種植及銷售、加工為一體的馬鈴薯產業發展格局。隨著雙膜馬鈴薯種植面積逐年擴大,樂都區采取馬鈴薯標準化栽培、配方施肥、有機肥增施、綠色防控技術等措施,全力保障馬鈴薯春耕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