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臘月門,轉眼就是年,會寧大地上年味漸濃。眼下在各鄉鎮,冬日的寒風也抵擋不住干部群眾齊心推進鄉村振興的熱情,農業園區里建設正酣、蔬菜大棚里綠意盎然、養殖暖棚里牛羊肥壯……一幅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1月6日,甘肅日報社、甘肅日報報業集團“新春走基層——走郵路 看新局”全媒體采訪小組走進位于會寧縣北部的郭城驛鎮,跟隨郵政投遞員的腳步,深入農村,近距離感受這片紅色熱土在新年里的新氣象。
早晨,從縣城開來的郵車剛駛進郭城驛鎮郵政支局的院子,支局負責人盛智鑫就和同事們忙碌了起來。裝卸郵件、分揀報紙雜志、分配遞送人員……很快,郭城驛鎮所轄11個行政村的郵件報刊已經分別裝車,準備出發了。
駕駛涂著“郵政綠”的小面包車,盛智鑫走上了一條再熟悉不過的“老郵路”。“這條郵路聯通的是郭城驛、紅堡子、黑虎岔、馱營4個村,以前有不少路段還是土路,遇到雨雪天氣,道路泥濘,車輛難以通行。”盛智鑫一邊開車,一邊感慨地說,“看現在,不是柏油路就是水泥路,郵路暢通了,寄收郵件方便了,大家的生產生活方式、消費習慣都發生了變化,郵件每年都要增多30%。”
郵車到了黑虎岔村村民服務中心。村支書趙國佑從盛智鑫手里接過了包括《甘肅日報》在內的幾份黨報,一邊翻閱,一邊說:“感謝郵政這么迅速就把黨的聲音傳到了我們基層,讓我們能夠及時學習新政策、了解新動態。”
趙國佑介紹說,黑虎岔村的支柱產業是西瓜、籽瓜,以前的銷售主要依靠小三輪拉到國道旁零售或是等外地客商收購,瓜農收益低、增收速度緩慢。近幾年,會寧郵政部門每年都在銷售季派出項目組入駐黑虎岔村,改變了村民們“瓜易碎,不能寄遞”的老思想,專門定制包裝,幫助大家把西瓜、籽瓜銷往全國。
在馱營村見到甘肅護山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昕時,她正在剛建成的氣調庫里和工人一起裝運蘋果。“公司用的就是郵政快遞,快遞員每天都會上門取件,我們足不出村就把蘋果賣出去了。”趙昕笑著說。
趙昕以前在江西的一家國企工作,她兼職開起了網店,幫助會寧老家的鄉親們銷售蘋果。趙昕說:“以前發貨時,先得把蘋果運到鎮上,訂單發出也得自己追蹤。自從用了郵政的快遞,在村里就能發貨,后期的跟蹤服務也不用操心了。”
郵路暢通了銷路,趙昕的蘋果越賣越火。2018年,她干脆辭職回到家鄉,成立了公司,并利用各大網絡銷售平臺將優質蘋果銷往全國各地。
走進新建的氣調庫,產業工人們正在熟練地給蘋果套袋、打包,忙碌但有序。馱營村村民李效霞一邊分揀蘋果,一邊笑著說,在這里干活不累,在家門口就能輕松賺錢,令她很開心,蘋果產業實實在在拓寬了大家的增收路。
紅堡子村,因紅軍會師之后駐扎于此而得名。在村里的紅軍長征紅堡子紀念館,紀念館創建人王東良從投遞員手里接過當天的黨報,迫不及待地閱讀起來。去年,王東良在紀念館展出珍藏的黨報1萬份、黨刊1萬冊、各類黨建圖書1萬本,為黨的一百周年華誕獻禮。
“我是《甘肅日報》的忠實讀者。要為來參加展覽的人進行講解,讀報、學報是我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王東良說,“通過這樣的展覽,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黨的光榮歷史,了解惠民政策,為建設家鄉、助力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紅堡子村黨委書記齊占虎介紹說,近年來,紅堡子村加大紅堡子村烈士陵園及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設力度,爭取把紅堡子村打造成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基地。
綠色代表成長、生機,暢通無阻的“郵政綠”更是為剛剛摘掉窮帽子的會寧增添了希望的色彩。一條條郵路,猶如一根根綠絲帶,串起了一個個新農村、一幅幅新愿景、一張張新笑臉,講述著會寧人民的新故事,描繪出鄉村振興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