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菜共生是將魚的排泄物轉化成蔬菜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替代傳統蔬菜種植中的化學肥料,整個系統里的水經過蔬菜凈化后,再用來養魚,這樣循環利用,還解決了尾水排放的問題。這樣一套模式,讓上海綠椰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十年實現了“三級跳”。
上海綠椰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主營蔬菜種植銷售,基地分布在青浦區練塘鎮蘆潼、蒸夏和星浜三個村。剛成立時,基地面積100畝,通過兩次擴容,2020年達到802.8畝。2013年,合作社獲評青浦區級示范合作社;2016年,合作社獲評上海市級示范合作社;2021年,合作社成功榮獲國家級示范合作社稱號。通過創新引領、科學規范、持續發展,上海綠椰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十年實現了“三級跳”。
“魚菜共生”
提升合作社競爭力
走進位于青浦區練塘鎮的上海綠椰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2200平方米的魚菜共生大棚內一片生機盎然。6個圓形魚池并排羅列,一條條魚兒躍起,在水中泛起一串串漣漪;一邊,一排排無土栽培的種植槽里,生菜、錦繡莧、西洋菜等各類蔬菜青翠芳香、長勢喜人。
“魚菜共生是將魚的排泄物轉化成蔬菜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替代傳統蔬菜種植中的化學肥料,整個系統里的水經過蔬菜凈化后,再用來養魚,這樣循環利用,還解決了尾水排放的問題。”合作社掌門人劉永軍自豪地說。
魚菜共生系統在日常生產中是怎樣實現管理的呢?劉永軍介紹,基地實現智能化、數字化、集約化管理,一塊屏幕全搞定。在每套魚菜系統中都裝有一個“魔盒”,實現對大棚內空氣溫度、水溶氧量、pH值等數據的實時監控,各類數據第一時間被發送到云平臺。一旦某一項指標出現問題,便開啟自動報警,管理人員收到信息后可以第一時間采取措施。而手機上也有APP,管理人員可以隨時隨地監控基地運行情況。
這套成熟的模式出自劉永軍的實踐,經過一次次失敗和打磨,才最終以完美的姿態呈現在基地里。
2014年,在一場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會上,老師講的一個“種養結合”案例讓劉永軍備受啟發,他覺得如果繼續按照傳統種植模式做下去,合作社后期就會失去市場競爭力。于是,他萌生了養魚與蔬菜種植結合的想法。2015年,劉永軍著手研發魚菜生態種養模式,一個魚缸、兩個菜框子在自家陽臺開始了最早的試驗;2016年,建成第一代魚菜共生生產試驗系統,當時的試驗基地只有224平方米;2019年,在科研院校和相關職能單位的技術支持下進行了技術升級,研發出了第二代模塊化魚菜共生生產試驗系統,通過不斷嘗試和改進,技術趨向成熟,面積推廣至666平方米;2020年,第三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模塊化魚菜共生生產系統應運而生,并獲批10項國家使用新型技術專利。其后,合作社注冊“魚阡陌”商標,產品實現商品化銷售。
“為農民增收”
成為合作社己任
合作社主營蔬菜種植,隨著品牌價值提升,知名度提高,合作社產品銷路日益拓寬。通過分等分級精包裝,合作社與盒馬、叮咚等生鮮品牌渠道供應商建立起了長期供貨關系,形成了農社對接、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等訂單銷售模式,這對于每天的蔬菜銷售產量和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合作社步入正軌之后,劉永軍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一個企業家在搞好企業的同時,還應該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除了為百姓餐桌提供健康蔬菜之外,還能為練塘鎮村民做點什么。當劉永軍得知當地有不少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時,便想辦法將他們吸引到自己的合作社來。2016年,劉永軍接納了14名練塘本地的殘疾人到綠椰合作社上班。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經接納了87位殘疾人,綠椰農業也正式掛牌成為扶貧基地。目前,合作社吸納了當地村民100余人,在耕種、植保、管理、分揀、銷售、運輸等崗位上,都能看到當地村民活躍的身影。
幫助殘疾人就業、實現村民就近上班、幫助周邊合作社蔬菜銷售……劉永軍扎實走好承擔社會責任的每一步,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劉永軍帶領合作社積極面對,捐款捐物,盡自己所能為全國和地方抗疫作出自己的貢獻。因受疫情影響,周邊很多農戶的產品運不出去、賣不出去,劉永軍利用自己的銷售渠道,幫助周邊農戶解決了2000多畝蔬菜的銷售難題。同時,綠椰合作社借助“互聯網+”小程序、社區微信群接龍下單模式,每日向市民平價供應新鮮蔬菜。
數字農業魚菜共生基地的建設,是農業信息化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有益嘗試,也是對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與數字農業等方面的一個探索。“在這個示范基地里,一平方能產出生菜5.4公斤,一個40立方米的圓桶產魚量相當于一畝魚塘的產魚量,系統具備管理、品質、生態、效益、市場、學術這六大優勢,而且完全可復制可推廣,性價比相當好。”劉永軍對于基地未來可持續發展信心滿滿地說,“農業農村部2020年8號文對進一步推廣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技術模式有了政策指導,下階段,合作社將致力于數字模塊化魚菜共生這一農業模式的繼續提升和推廣,在現有的規模上,進一步實現與大田生產相結合,創新更集成化、智能化的農業生產新模式,讓更多的農業從業者從中獲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