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遠是本市蔬菜合作社里的“龍頭”,在松江自有蔬菜生產基地面積1182畝。行內人都知道,種蔬菜是個辛苦活。如今,愿意堅持干下去、能把菜種好的人變少了,招工難是個大問題。而浦遠作社不斷推進蔬菜種植“機器換人”,減輕種植戶的負擔,讓蔬菜種植戶留得下來、種得出好菜,“工作量減輕了至少一半,年產量上去了。”種植戶王義平說。
蔬菜種植戶王義平是江西人,2019年初,夫妻兩人來到松江石湖蕩鎮的上海浦遠蔬菜園藝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浦遠”)。行內人都知道,種蔬菜是個辛苦活。如今,愿意堅持干下去、能把菜種好的人變少了,招工難是個大問題。但王義平卻跟記者“抱怨”:“我現在只種了10多畝,不夠啊,還想種更多。”
浦遠是本市蔬菜合作社里的“龍頭”,在松江自有蔬菜生產基地面積1182畝,分別設在石湖蕩鎮新姚村和泖港鎮黃橋村,種植品種以小青菜為主,像王義平夫妻這樣的種植戶有24戶。今年,大多數種植戶都有了“想種更多地”的積極性。這是為啥呢?
宜機化改造效果明顯
劉堯軍自2010年來松江經營浦遠合作社,對于“機器換人”需求的迫切性,他感受深刻。他說:“初步測算,機器換人每年可節省的人力成本費用達8成。目前,除了采收和移栽這兩個環節仍在試驗階段,雖不能完全實現機械化,但其他環節基本上沒問題了。”在市、區農機相關部門支持下,浦遠率先加入到了本市蔬菜“機器換人”的隊伍中來。基地蔬菜機械化水平也一直走在全市前列,引領示范。去年6月,合作社還作為主持單位開展了《蔬菜生產“機器換人”融合技術展示集成示范》的上海科技興農項目課題。
這兩年的效果尤其明顯。蔬菜基地生產負責人莊關云為記者提供了一組對比數據,來測算一畝地的效果:耕地,可以在20-30分鐘由1個人完成作業,速度是原來的1.5倍;起壟,可以在大約40分鐘由1個人完成,速度是原來的2倍;農藥和水溶肥噴灑,可以通過噴霧機在20分鐘內完成;有機肥播撒,采用自動撒肥車遙控作業,大約30分鐘。去年6月,基地又采購了一臺意大利進口深翻拖拉機,新增了深翻環節,可由1個人在40分鐘完成,深翻厚度可達40-45公分。
“2019年剛來基地的時候,種菜還是比較吃力的,像耕地、起壟,一個上午搞不好,今年就輕松多了,工作量減輕了至少一半;年產量上去了,正常情況下,比以前提高3成。”王義平說。
菜農不再受市場波動影響
目前,這樣的機械化作業服務由合作社統一提供。“這樣有利于標準化提升,也更便于管理。”莊關云說,種植戶僅需要向合作社支付一定的服務費,比如,起壟,每畝20元,耕地,每畝60元。合作社正著手考慮成立一個機械化服務小組,由專人負責提供農機作業服務。
隨著宜機化項目跟進,合作社更新了“合作社+農戶”的管理服務模式,目前,以2家種植戶為主的合作試點正在進行。來自江西的陳桂林夫婦是其中之一,他們承包了基地47畝菜田,只種青菜。效率提高了,相比從前作業面積翻了倍。與其他農戶一樣的是,從種子、農藥、肥料、運輸工具等配備都由合作社統一提供,大棚等基礎設施保障、維修,田間技術指導也由合作社負責。但不同的是,他們種的菜不再需要自己銷售,而是按照每斤0.5元的價格統一賣給合作社,不再受“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市場波動影響。
“合作社跟他們簽訂了收購協議,這就不用愁了。從全年菜價波動情況來看,每斤低于0.5元的情況更多,所以,他們認可這個價格,”莊關云解釋,“其余種植戶目前還是合作社優先收購,種植戶自己也參與銷售,去市場或者田頭交易。”
合作社和種植戶之間的“分工”變得更明晰,種植戶有了更多精力做好田間照護,疏苗、拔草、預防,再到采收。“只要他們勤勞、能吃苦,就能把地種好。”莊關云說。
全產業鏈建設為拓寬銷路賦能
2018年,浦遠的蔬菜生產基地獲得了綠色食品證書;2019年,合作社增設了全套凈菜加工生產線,日生產能力可達30噸;今年起,凈菜生產車間全面運行,目前,日均產量保持在3噸以上,品種有綠葉菜、茄果類十余個品種。從初級產品到加工品,切段、切絲、切丁,經二次漂洗后作真空包裝,根據合作方按需提供精細化產品,產業鏈延長了,銷售市場有了更大空間,上海不少知名醫院、企業等陸續成為合作方。
此前,浦遠合作社的蔬菜銷售能力一直是強項,對接學校、大型餐飲機構、企事業單位食堂以及巴比饅頭等大型加工企業,保持著穩定的渠道供應。凈菜加工能力的提升,又增加了浦遠的銷售帶動力。近兩年,松江鼓勵家庭農場主在優質水稻收割后,種好“稻板茬”青菜,浦遠負責收購;此外,他們還與廣西、甘肅等多家蔬菜合作社對接,通過精準扶貧對接本地市場。
占地202畝的高標準智能溫控大棚正在建設當中,內有玻璃育苗溫室,今后,蔬菜將可實現更為精細化培育。此前,浦遠已在創新探索小青菜的分階段培育,“通過穴盤育苗,再通過移栽機轉入大田,這樣,不僅能提高大田利用率,促進土壤減肥減藥,也能有效預防綠葉菜根腫病的發生。”劉堯軍說。
浦遠也是本市率先探索蔬菜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合作社,在黃橋和新姚兩個基地均建有廢棄物處理點,在處理技術還申請了專利保護,年漚制有機肥可達1400噸,年均消納廢棄物達70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