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志、扶智、扶技、扶業,近年來,北京市科委發揮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技術、人才、信息、市場等資源優勢,調動整合在京高校院所、企業、協會、聯盟等科創資源,通過創新驅動、平臺支撐、人才下沉、產業鏈接,助力幫扶地區精準脫貧。
探索“北京研發·赤城轉化”扶貧模式
河北赤城一產比重大、二三產比重小、缺乏先進適用技術。北京市科委聚焦科技促進產業提質和貧困群眾增收脫貧,以智力支援和技術輸出為突破口,將北京“科技扶貧套餐”送到赤城鄉村田間地頭,形成了“北京研發·赤城轉化”的科技扶貧模式。
目前,已經在京赤科技扶貧示范園內示范種植了番茄、茄子、黃瓜、豆角、草莓等11大類96個果蔬優良品種,示范應用了新型水肥一體機、二氧化碳施肥器、臭氧植保機、彌霧機等一批現代化、實用型的農業機械設備,展示了有機無土栽培技術、天敵防控技術、有益微生物菌劑技術等綠色種植技術,農戶可隨時到示范園區內進行觀摩學習,由專業技術人員講解設備操作方法,學習綠色植保技術,并可直觀了解新品種的產品特性及關鍵技術,為當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導向。
根據各個基地的生產特色及市場需求,京赤科技扶貧示范園社會化服務工作隊提供包括優質種苗、綠色防控產品、植保機械服務、現場技術指導等科技服務,提高扶貧示范基地的生產效益及技術水平,累計推廣示范面積近3000畝;組織線下科技培訓6場次、現場技術指導16場次。
為適應新冠疫情新形勢新要求,京赤科技扶貧示范園社會化服務工作隊開發了“跟我種”人工智能農機培訓小程序,建立了“6+1”京赤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微信群,開展農業技術線上問答40余場,咨詢及培訓1500余人次。在赤城掀起了農技學習熱潮,讓貧困農戶切身體會到了用先進技術提高綜合生產力、實現脫貧致富的喜悅。
興安盟秸稈變身土地“營養液”
2018年8月23日,北京市科委組織植保、土肥領域的科技特派員,到內蒙古興安盟調研考察新興的“秸稈炭化還田”項目時,發現當地面臨的瓶頸難題——如何有效處理農作物秸稈炭化后的副產品——木醋液。
對此,北京市科委讓李紅霞擔任北京科特派(興安盟)產業扶貧工作站站長,組建一支具有國際視野的專家隊伍,潛心開發以精制木醋液為主要輔料的水溶肥料,去除木焦油等對農作物有害的成分,作為肥料示范推廣于綠色生態農業產區田地間。
如今,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歸流河鎮北民合嘎查,秸稈已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寶藏”。
2018年8月,北京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李紅霞作為科技特派員,指導內蒙古愛放牧(興安盟)生物質新材料有限公司在當地進行秸醋液體肥料的開發與利用,每年向農戶回收廢棄秸稈3萬多噸,實現了“秸稈變廢為肥,綠色循環應用”,同時雇傭當地農民進廠工作,解決部分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問題,還將肥料和秸醋液體肥料回饋給當地百姓用于種植。
如今,因秸稈回收規模的擴大,帶動當地貧困戶從1773戶增加到3294戶,每戶每年可增收近千元。
小土豆變成脫貧致富“黃金豆”
烏蘭察布是全國重要的馬鈴薯產地之一,素有‘中國薯都’之稱,年產馬鈴薯達400多萬噸。然而,當地的馬鈴薯種植還處于低端產業化水平,急需現代化馬鈴薯深加工技術來提升附加值,銜接產業鏈,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2015年,在北京市科委的協調和支持下,凱達恒業與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政府簽訂投資建廠協議。目前已投資近20.5億元,建設了薯條加工廠、馬鈴薯研發中心、農產品檢測中心以及50萬噸倉儲交易中心,成為察右前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核心區。預計到2021年底,實現每年加工馬鈴薯67萬噸、年存儲鮮薯50萬噸、凍品15萬噸。預計年產值達43億元,年利稅達4億元,可帶動50萬畝種植基地及3萬戶農民參與種植,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5000人脫貧持續致富。
幾年來,凱達恒業一躍成為烏蘭察布市土豆深加工企業中的領頭羊,也使得“中國薯都”土豆產業鏈得到有效延長。
“我們通過引進國外先進設備,低溫加工生產的馬鈴薯有兩項顯著特點:保存了比較多的營養成分;比起高溫油炸,大大降低了丙烯酰胺的含量,可以避免產生致癌物的風險。”劉長安說。
經過幾年的發展,當地種植馬鈴薯的標準不斷提升,普通的小土豆成為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戶脫貧致富的“黃金豆”。
凱達恒業與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的察右前旗、察右中旗、突泉縣等對口幫扶地區,建立起長期幫扶合作機制。通過在內蒙古投資建廠,對口幫扶,不僅達到了扶貧的成效,也給企業自身開辟了新的發展機會。
3年來,北京市科委積極調動科技資源,結合貧困地區的實際困難和科技需求,在河北、內蒙古建設了12個北京科特派產業扶貧工作站。以工作站為抓手,組建了近百人的北京科技特派員扶貧團。扶貧團將北京科技特派員的智力優勢輸送到貧困地區,直接或間接服務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萬余名,助力當地產業轉型升級,帶動農民增收脫貧。
“科技扶貧為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明確了方向,提供了路徑,切實解決了產業需求。讓北京“科技種子”在貧困地區的土壤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北京市市科委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