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縣橋頭鎮小河流村把土地流轉給一家農業專業公司,在村里建立蔬菜基地,村民成為“三金”型職業農民,脫貧過上幸福生活。
碧空如洗,艷陽高照,通過無人機鏡頭從社旗縣橋頭鎮小河流村高空鳥瞰,村邊的小河靜靜流淌,鄭萬高鐵猶如玉帶,無垠的田野一片碧綠,成排的大棚熠熠生輝,平坦的柏油路、水泥路在田間縱橫交錯,占地2000多畝的全農供港蔬菜基地里,勞作的人們星羅棋布,繪成了一幅生機盎然的田園油彩畫卷,溫馨恬靜、充滿希望。
小河流村曾是社旗縣85個貧困村之一,全村共有807戶31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34戶912人,如今全村已經脫貧摘帽。
蔬菜基地孕育“三金”農民
小河流村素有種菜傳統,上世紀90年代,就曾是社旗遠近聞名的大棚蔬菜典型村,百余座蔬菜大棚蔚為壯觀,數百村民盡嘗種菜甜頭,念“菜經”、發“菜財”、創富路、奔小康。
梧桐枝高引鳳棲,平疇沃野菜飄香。2020年,憑借著雄厚的種菜基礎,廣東全農農業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伸來了橄欖枝,投資建設以小河流村為核心,涉及和莊、史莊、新街、王坊四個行政村,規劃面積5000余畝。不到半年時間,一期投資1億元,占地2600畝,涵蓋農業現代化管理示范區、標準化蔬菜生產示范區、標準化蔬菜育苗示范區、大宗農產品電商交易示范區、供港澳及出口加工示范區、食品安全標識溯源管理示范區等六個精品示范區的供港蔬菜基地雛形初現。
“把土地流轉給全農,每畝租金1000元;在基地務工,工資一天100多元;加入村經濟合作社,入股還能得分紅。”村黨支部書記張建青高興地說,“如今,群眾家門口就業有錢掙,用工最多時一天就達600多人,小河流村村民依托蔬菜基地,已就地變身成為流轉土地收‘租金’、基地務工掙‘薪金’、參加合作社分‘股金’的‘三金’型職業農民。”
扶貧車間的“上班族”
“地都租給全農公司了,也沒啥事兒,俺就天天來艾草車間上班,活兒不累,有錢掙,怪好!”站在小河流村文化廣場上,濃郁的艾香撲面而來,廣場南側的南陽萬盈堂艾制品有限公司扶貧車間里,年近70歲的顏崗自然村村民劉金鳳正在麻利地包裝艾草足浴包,幸福和滿足寫滿雙頰,“真沒想到,老了老了,俺也進車間當上工人了。”
2019年,該村建成了占地500余平方米的扶貧車間,吸納周邊近百名群眾就近就業,人均月工資2000元左右,其中18戶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脫貧。
“年輕力壯的到蔬菜基地打工掙錢,年紀大的在咱扶貧車間也都能找到合適的活兒干。”村干部顏慶軍說,蔬菜產業和扶貧車間的建成投用,為村民在家門口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以前只能面朝黃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的農民,足不出戶成了“上班族”。
幸福大院安度幸福晚年
“下朝來,一邊走一邊長嘆……”冬日午后,陽光和煦,走進綠菜環繞中的小河流村幸福大院,渾厚的曲劇唱腔不絕于耳,十幾位老人或坐或站圍在一起,這個唱一出,那個哼一段,有板有眼,好不快樂。
白墻紅柱灰瓦頂,窗明幾凈人歡笑。這座占地4畝、于去年5月規劃建設的幸福大院,院民宿舍、活動室、餐廳、洗浴間、衛生間、電視、空調、新鋪蓋等設施一應俱全。從去年10月建成投用開始,這里成了22位鰥寡孤獨老年人的新家。
“住的像賓館,吃的似飯店,護理有‘保姆’,醫生在身邊,住進幸福大院就像掉進了‘福窩里’!”雖然入住幸福大院才短短三個多月,卻讓68歲的關莊自然村五保老人段運海感受到了滿滿的幸福,每天都樂呵呵的,“在這兒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玩得好、身體好、心情好,幸福大院真幸福,這里就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