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穿城而過,千年纏綿至今不舍不離;一葉香飄四海,緣定今生從此魂牽夢縈;一句殷殷囑托,催人奮進更加斗志昂揚。
茶鄉決戰香愈遠,浉河激蕩波濤涌。回首“十三五”,浉河區委書記翟曉賓激動不已:“圍繞建設‘現代化美麗浉河’總目標,堅持城鄉融合、協同推進,加大‘革命老區、信陽毛尖、生態環境’三大品牌建設,80萬浉河兒女正奮力譜寫‘共建美麗浉河、共創美好生活、共享發展成果’的新篇章。”
決戰脫貧攻堅,信陽市浉河區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扣“兩不愁三保障”“六個精準”要求,堅持產業引領,下足“繡花”功夫,脫貧攻堅戰勝利收官,全面小康取得歷史性成就。截至2020年年底,4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8052戶21792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為完成“十三五”任務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精準施策美城鄉
素有“山繞綠城城砌玉,城裹碧水水飛虹”之譽的浉河區,向來以宜居之城名揚天下。去年12月17日,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信陽市浉河區被認定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再次驚艷全國。
信步浉河茶鄉,路通了,水凈了,生活條件便利了;電通了,村美了,住房條件改善了。城隨山水靚,人在畫中游,隨處看得見的是屋舍儼然,隨處望得見的是安居樂業。以環湖路為主的茶文化生態旅游區,以四望山和柳林老街為主的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以出山店水庫景觀區為主的沿淮高效農業旅游觀光體驗區,以浉河兩岸景觀帶為主的城市休閑休憩帶等精彩呈現,生態綠城、國際茶城、革命紅城、文化古城、安居福城的獨特魅力,讓每一游客到此,都流連忘返,醉在其中。
近年來,浉河區緊緊抓住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國家主體生態功能區建設、鄉村振興實施和全域旅游創建等機遇,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目標,著力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茶旅融合等工作,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取得顯著成效:青山為屏,綠水纏繞,茶香四溢,百業興盛,好一幅“一湖碧水、十美鄉村、百里茶廊、千峰競秀、萬頃林海”的壯美景象。
為改善群眾的生活條件,浉河區176個行政村道路已全部實現了硬化,鄉鎮通客運車率達100%,行政村通客運車率達100%;農村供水設施供水保證率達90%以上,惠及農戶5.5萬人,其中貧困人口1.3萬人;農村住房保障已實現全覆蓋,改造農村危房4105戶,4類重點對象全部住進安居房;自然村廣播電視信號覆蓋率達100%,176個行政村通動力電、通移動電話、通4G網絡均達100%……貧困地區群眾出行難、上學難、看病難、飲水難、住房難、用電難、通信難等老大難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在教育和醫療方面,該區全力推動教育扶貧政策落實,建立了區鄉村控輟責任機制,完善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學段資助體系,累計資助貧困戶子女義務教育7.6萬人次,實現建檔立卡戶子女義務教育階段“零輟學”;健全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實現了每個鄉鎮都有1所公立衛生院,貧困村標準化村衛生室覆蓋率達100%,貧困村合格鄉村醫生覆蓋率達100%,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區”的目標。
該區不斷推進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相結合,176個村實現亮化、硬化、凈化、綠化,修建85個旅游公廁,改造戶廁2萬余戶,鄉鎮公廁覆蓋率達100%,全區13個鄉鎮、137個村先后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文明村鎮榮譽稱號,美麗鄉村入畫來的美好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強化機制固戰果
冬日寒風料峭,董家河鎮樓畈村的“小小農夫”親子菜園內卻是生機盎然,村民們正在蔬菜大棚里忙碌著。
浉河區教體局派駐樓畈村駐村第一書記梅金鐸坦言,樓畈村曾經是個省級貧困村,又是軟弱渙散村,原本偏遠凋敝,土地荒蕪,道路泥濘難行,到處都是破舊的老屋。如今的樓畈卻是白墻黛瓦,流水潺潺,綠樹紅花輝映,茶園池塘相襯,田園里四時蔬菜瓜果更替,讓人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是‘嚴鄉強村育新計劃’讓樓畈變了模樣。”梅金鐸激動地說。
2014年年底,能力強、有擔當、在外事業有成的張玉宏,被動員回鄉當選為樓畈村黨支部書記,根據全區統一安排,區教體局又成為樓畈村的幫扶單位,先后向村里選派三任駐村第一書記接力扶貧,樓畈村從強隊伍、強發展、強保障三方面狠抓落實,黨支部凝聚力不斷增強,堅持“以綠色發展促進生態建設,讓農業經濟對接精準脫貧”,兩年間將全村38段29.5公里的道路全部修通,實現自然村“村村通”“戶戶通”。
隨后,他們又在教體局的精準幫扶下,利用閑置土地種植有機蔬菜,籌建了眾誠種植合作社,以種植無公害蔬菜為主,分為對外租賃和集體種植兩種模式,開浉河區“租賃種植”之先河,“小小農夫親子菜園”成為樓畈村的靚麗名片,讓越來越多的人脫了貧致了富。
樓畈村不過是浉河區堅持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該區不斷強化組織保障,實施“嚴鄉強村育新計劃”,實現駐村單位和工作隊、幫扶責任人幫扶全覆蓋;強化資金保障,去年投入各類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8億元,實施扶貧項目419個;強化作風保障,成立了“四督聯動”工作組,實行四級聯動督查巡查工作機制,以作風攻堅促進脫貧攻堅,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內生動力。
脫貧攻堅中,浉河區著力構建脫貧攻堅工作、責任、幫扶、督查、追責等“五大體系”,形成了“區級主令、鄉級主攻、村級主戰、部門聯動,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圍繞“兩個確保”目標,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以解決突出制約問題為重點,制定政策性文件、整體攻堅時間表和路線圖,形成了打好“四場硬仗”、開展“六大行動”、實施“四項工程”、聚焦“三個重點”的攻堅路徑,精準指導和推進全區脫貧攻堅工作。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浉河區著力構筑返貧防火墻,織牢兜底保障網,建立起防止返貧的監測幫扶機制,對照標準“回頭看”,聚焦問題“回頭查”,精準施策“回頭幫”,全面落實好綜合社會保障政策,持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實現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全覆蓋,從而最大限度降低返貧可能性,確保脫貧成果穩定、貧困增量可控。
發展產業助脫貧
去年12月27日,浉河區農特產品消費扶貧豆腐美食展隆重舉行。水豆腐、千張、臭豆腐、豆腐乳等琳瑯滿目的豆制品讓人饞涎欲滴,豆腐主題展、農特產品展、特色文化展等三個主題展區,把偌大的信陽體彩廣場擺得滿滿當當。
大人帶著孩子在磨豆DIY互動區體驗磨豆漿的樂趣;新鮮果蔬、山茶油、粉條、木耳等優質農特產品,引得人們爭相搶購;極具豫南風情的信陽民歌《柳林地鍋香豆腐》、舞蹈《情滿茶鄉》等文藝節目,更是嗨翻全場,引得各路媒體大軍蜂擁而至,浉河豆腐也隨著各大媒體的報道名揚天下。
近年來,浉河區立足特色產業優勢,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引領,積極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初步形成了以茶產業、板栗、食用菌、果蔬等為主的特色農業產業帶,已發展茶園60萬畝,涉茶總產值超過100億元;板栗20萬畝,年產優質板栗3萬噸;種植蔬菜6.84萬畝,全年蔬菜總產近18萬噸。
圍繞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富民強區,浉河區堅持拉長產業鏈條,做大產業規模,努力實現產業發展、企業增效、農民增收。該區依托龍頭企業,大力實施“一村一品”工程,先后成功申報董家河鎮為中國茶葉示范鎮、十三里橋鄉為花卉苗木示范鄉,實現茶產業、旅游業和服務業多產融合,全區176個村實現了產業發展“一村一品”全覆蓋,村集體經濟收入基本達到5萬元以上。
據統計,2016年至2020年,浉河區累計投入產業扶持資金1.247億元,實施產業發展項目394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覆蓋率達100%。截至目前,貧困家庭年人均收入均在4000元以上,群眾幸福指數和獲得感明顯提高。
為激發社會扶貧潛力,浉河區深入推進社會扶貧“12345”攻堅行動,全面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匯集起強勁的聚力效應。通過開展消費扶貧月活動、領導直播帶貨、扶貧“832”銷售平臺等,帶動消費扶貧1.44億元,走在了全市前列。同時,該區積極搭建推廣應用中國社會扶貧網和電子商務營銷平臺,支持發展“易小康”“供銷e家”“光彩農特網”“信陽毛尖網”等農村網絡扶貧項目,助力貧困群眾發展增收。截至目前,全區社會扶貧網APP注冊人數達到2萬人,貧困需求對接率達70%以上,銷售貧困村農特產品1000余萬元。
作為中國十大名茶信陽毛尖和新派紅茶信陽紅的原產地和主產區,浉河區全力推進“革命老區、信陽毛尖、生態環境”三大品牌戰略,將脫貧致富與發展優勢產業有機融合,以茶為媒、以茶興產,催生出茶旅融合新業態,開啟產業扶貧新路徑,“茶葉+旅游+脫貧”模式成效顯著。全區在產茶鄉村建設72家茶葉初制化加工廠,大力推行“品牌+基地+茶農”“公司+合作社+茶農”等模式,通過保底分紅、吸納就業、訂單收購等多種方式,實現了貧困戶茶產業帶貧全覆蓋,戶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去年12月22日,總投資達36.9億元的浉河區2020年第五批11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全區全年開工重點項目已達46個,總投資145.62億元,為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裝上了“新引擎”。
茶鄉驚雷響戰鼓,浉河揚波作和聲。浉河區區長于海忠充滿希望地說:“站在‘兩個百年’歷史交匯點和全面開啟‘十四五’規劃的新起點上,‘兩個更好’殷殷囑托響徹耳邊,浉河區正鋪就筆墨、奮筆疾書,勾勒出老區振興發展的絢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