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丹縣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從自治區級、縣級、鄉級向村級延伸擴面,建起“鄉鄉有示范園、村村有示范點”的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
目前,該縣已建成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園、點)182個,產業覆蓋種植、養殖、林業、休閑等各類優勢特色產業。2019年,全縣示范區(園、點)實現總產值7.32億多元,帶動1.22萬多戶農戶增收,其中貧困戶2277戶。
A 農民變富:肉牛養殖增收快
“南丹不簡單,牛糞也飄香。”10月23日,在南丹縣八圩瑤族鄉八圩社區養牛場內,又一批成熟的肉牛準備出欄,工人們難掩內心喜悅。前來參觀牛循環養殖的游客,喝著有機牛糞種出的高粱釀造出來的美酒,豎起大拇指。
“五條循環產業鏈,經過牛糞入肥、還田……這樣來回循環、再生,不僅壯大了肉牛的草料種植,還種出了高粱、大米,釀出了醇香的美酒。”南丹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說,該縣與牛有關的生態養殖、種植、釀酒、食品加工、冷鏈物流等農業產業發展正“牛”氣沖天。
投資1.66億元的南丹縣瑤鄉牛循環產業核心示范區,采用生態循環養殖模式,堅持用五條循環產業鏈作為肉牛養殖核心發展軸上的原動力,實現資源化、集約化肉牛生產。“五條循環產業鏈”即:一是肉牛養殖—有機牛糞-高粱種植-釀酒-酒糟-肉牛養殖;二是肉牛養殖-有機牛糞-牧草/飼用玉米種植-肉牛養殖;三是肉牛養殖-有機牛糞-農作物(水稻、甘蔗等)種植-秸稈回收-肉牛養殖;四是肉牛養殖-有機牛糞-柑橘種植;五是肉牛養殖-有機牛糞-食用菌種植-菌渣還田-牧草/飼用玉米種植-肉牛養殖。
示范區創立“一份三收”“母牛扶貧”“入股分紅”的模式,促使農民從承包經營商天賑牧業公司獲得地租、勞務、“倒包”等收益,收入一份變三份。據統計,當地農戶每年可分得流轉土地金40萬元,300多個農民在核心示范區長期或季節性務工,戶年均增收超萬元。
2019年,該示范區成為自治區級現代特色農業五星級示范區。2018年至今,示范區吸納了全縣47個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帶動拓展區、輻射區貧困戶3120戶實現產業脫貧,貧困村每年可分紅47萬多元。今年1-9月,示范區核心區肉牛存欄1200頭,產值5000多萬元。
該縣及時出臺肉牛產業提質發展獎補政策,養殖企業、養殖戶養殖能繁母牛每頭給予2000元補貼,養殖公牛每頭給予1500元補貼,建欄舍按養殖規模每平方米給予100-200元補貼,糧改飼每畝每年給予100元補貼,極大提高了企業和農戶養殖肉牛的積極性。
目前,該縣肉牛養殖示范場遍布全縣11個鄉鎮,已建成2000頭以上規模肉牛養殖示范場4家、200頭以上規模肉牛養殖示范場6家、20頭以上的肉牛養殖示范基地126家。瑤鄉牛,已經成為該縣最耀眼的“產業扶貧名片”。
B 農業變強:林下種植效益高
“通過科技創新,改良種植辦法,今年油茶每畝產油量可達44公斤。”南丹縣云水谷高山油茶產業核心示范區負責人介紹,示范區探索和推廣林下種植中藥材的立體栽培經營模式,彌補油茶種植5年才產生穩定收益的短板,實現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目標。
位于南丹縣芒場鎮拉麻村的云水谷高山油茶產業核心示范區,總面積7010畝,其中核心區2510畝,拓展區和輻射區4500畝。示范區按照“五園一中心”進行規劃布局,建成苗木培育園、標準化種植園、高效栽培園、復合經營栽培園、加工園和服務中心,集油茶良種繁育、標準化種植、林藥間種、產品加工、展示體驗、科研培訓、產業扶貧于一體。
示范區已按照油茶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建設標準種植油茶林2400畝,按立體栽培高效經營要求在示范基地林下套種山豆根3500畝、天冬300畝,建成60畝油茶良種苗圃。
目前,該縣油茶種植面積達3.7萬畝。林下種植的天冬每畝年純收入3000元以上,山豆根目前長勢良好,每畝收入有望達到2萬元。
示范區各經營主體建立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聯動帶富發展模式,通過扶持種植、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入園務工等形式建立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高度融合的脫貧機制。2018年以來,示范區吸納長期就業農民工790人,其中長期聘請56戶建檔立卡白褲瑤貧困戶到示范基地務工,實現戶均年增收4.5萬元以上。同時,示范區通過硬化道路使6個村1.8萬人的交通狀況得到改善,為當地群眾夯實了致富增收基礎。
C 農村變美:產業融合鄉村興
近年來,南丹依托優良自然環境條件,充分挖掘和拓展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與休閑、康養、文化、農家樂、民宿等深度融合,開展綠稻花海田園綜合體建設,打造出一條以產興村、以村助產、產村互動的產業融合新模式,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位于南丹縣里湖瑤族鄉瑤里村甘河屯的歌婭思谷農旅融合示范區,總投資5億元,規劃范圍9.27平方公里。該示范區在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全國體育休閑運動小鎮基礎上,升級改造建設游客服務中心、田園風光體驗區、泥巴房酒店、糧倉房酒店、濱水餐飲區、地下大峽谷、驚天動地歡樂谷等,建成具有歸園田居的旅游度假區,成為國家級鄉土文旅目的地。同時,聯片打造白褲瑤風情小鎮,促進產業、生態、文化、扶貧、旅游、基礎設施深度融合發展。小鎮建成后每年可吸引游客300萬人次以上,創造營業收入20億元。
據統計,2015年以來,歌婭思谷景區已輻射帶動里湖瑤族鄉瑤里村、里湖社區和城關鎮恩村549戶群眾參與鄉村旅游,有貧困戶139戶569人在景區發展中獲益,其中103戶貧困戶443人實現脫貧。
南丹縣綠稻花海休閑農業核心示范區,集農業生產資料經營銷售、農業技術研發服務、特色優勢農產品開發、生態旅游開發為一體,帶動該縣芒場鎮4個村386戶農戶,每年發展3000畝生態米訂單種植,每戶年增收8614元。
如今,“美麗田園,生態糧倉”的巴平“萬畝梯田景區”已成全國旅客的網紅打卡點,秋天賞金色梯田的游客超過10萬人次。可持續發展的農旅、文旅融合產業,已成為該縣脫貧奔小康持久發力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