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的西藏,在嫩綠柳樹新芽下,是忙碌農人與工人們的春耕春播、復工復產身影。勃勃生機里,播下了秋天豐收的希望。
當下,各地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入尾聲。“高標準農田建設后,地更適合現代化的機器耕種,管理起來方便多了,青稞有望再增收。”謝通門縣通門鄉拉旺孜村村民達拉說。300多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施工,給謝通門縣通門鄉拉旺孜村帶來增收希望。
西藏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成功實施,將大大提升土地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發展,對促進農業向二、三產業延伸,提高基本農田綜合生產能力、釋放更多勞動力奠定基礎。據悉,2020年,西藏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65萬畝,計劃完成投資17.5億元,預計今年底西藏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可達215萬畝。
疫情防控期間,為確保農牧業項目的總體建設進度,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下發《關于做好農牧業建設項目開復工工作的通知》,及時安排部署農牧業項目開復工及調度工作。截至4月27日,農牧業領域項目5大類213個子項中開工項目16個、復工項目144個,開復工率75%。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開復工51個,完成投資5.89億元。
“所有項目都開復工了,心里感到滿足與欣慰。”珠峰一見則喜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張琦在朋友圈寫到。走進一見則喜生物科技示范園區,一派繁忙景象,車間里機器轟鳴,工人們在生產線上忙碌,有負責裝袋的,有負責運輸裝滿菌包的架子的,井然有序。隨著謝通門縣“園區+公司+合作社+農戶”帶領脫貧方式日漸成熟,以該園區為基礎成立的3個食用菌種植合作社共吸引800戶農牧民入社,每戶能增收2000至3000元左右。
數據顯示,3月底,全區產業扶貧項目累計開復工項目197個,其中復工項目112個、新開工項目85個,農牧民生產生活有序恢復,農牧民穩定增收。
而正當農牧民在田野奮力耕耘時,達孜區金麥穗合作社負責人次仁曲珍卻遇到“難題”:機械化種植飼草項目可能得暫緩,因為村民不怎么配合成片的土地流轉。“合作社是什么,就好比我們5個人自發一起干事創業,每個人有股份、有發言權。先是‘合作’,然后才是‘經營’,最后才能有‘紅利’。”區農業農村廳鄉村產業處處長胡芮林說,要積極鼓勵“明白人”“致富帶頭人”等群眾以資金、牲畜、農用機械等生產資料入股合作社,盤活資產,調動生產經營活力,從而帶動身邊群眾支持、參與合作社發展。隨后,他以林芝發展蘋果產業采用的土地流轉模式為例,建議土地出租和土地入股相結合,采取分批、分期的方式給群眾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次仁曲珍著急上火的事情,很快就有了解決思路。
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針對經營主體提出的生產經營等方面的困難,印發《〈2020年全區千名農牧科技人員深入一線開展服務工作方案〉的通知》, 發揮全區2600余名農牧科技服務人員力量,深入農牧生產一線開展點對點、面對面的農牧科技服務工作,到農畜產品加工企業開展政策宣傳服務,打通農牧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努力解除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和員工的后顧之憂。
4月底,西藏156家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復工率達到92.9%,復工企業職工返崗率達到81.7%,占正常產能的81.3%,為這個春天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給農牧業生產增添不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