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產棉省(自治區)農業(農林)廳(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局:
當前,我國棉花生產面臨著新形勢和新問題。2003年全國棉花減產,總量供不應求,棉價上漲;今年,棉農積極性提高,棉花生產全面回升;棉種供給趨緊,質量下降,亟待加強市場管理;棉花品種結構不盡合理,適應市場難度增加;棉花產業化程度低,競爭力不強;棉花供求平衡的國際依存度越來越大,競爭愈加激烈。為了健康穩定地發展棉花生產,提高棉花的供給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加強對棉花生產的宏觀指導
2003棉花年度以來,由于紡織品出口形勢好轉,紡紗用棉增加,棉花價格回升,種棉比較效益增加,棉農生產積極性提高。據了解,今年棉花生產全面回升,如山東、河北等省棉花面積增幅在20%以上,江蘇、湖北等省在10%左右。對此,各地在生產指導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防止棉花生產向非適宜區發展。我國棉區幾經調整,布局基本優化,單產穩步提高,要鞏固結構調整的成果,提高棉農的風險意識,防止在重病區、分散區及風險區擴種棉花;二是我國棉花主產區也是糧食主產區,要協調好糧棉關系,既要遵循市場規律,尊重農民種植的自主權,又要顧全大局,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做貢獻;三是積極發展優勢區域的棉花生產,提高單產,提高綜合效益,增加棉農收入;四是近期棉花價格居高不下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加上去年棉花收購質量差等因素也將影響下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因此當前的高價位將難以長期持續,各地要引導棉農增強風險意識,不要盲目擴大棉花種植面積。根據目前國內外棉花市場的情況,2004年棉花生產的總體要求是,健康穩定地發展棉花生產,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全國棉花面積穩定在8000萬畝,皮棉產量達到580萬噸左右。
二、努力提高棉花質量
當前,棉花生產仍存在品質類型單一、結構不合理,品種多、亂、雜的問題,隨著紡織品向多元化發展,對棉花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對品質優良、一致性好的專用棉需求量增加。提高棉花質量的關鍵是選用優良品種和加強質量管理。結合近幾年“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對三大棉區主栽品種纖維品質測試的結果,各棉區的主攻方向是:西北內陸棉區要大力推廣產量和品質,內在和外觀品質協調的當家品種;黃河流域棉區要加大對現有轉基因抗蟲棉品種的篩選力度,推廣有突破性的品種;長江流域棉區要繼續擴大高品質棉和雜交棉的種植面積,增加高等級棉花的供給能力。各棉區都要進一步優化品種和品質結構,搞好品種布局,堅持一縣1~2個品種,推進規模種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紡織原料生產基地。同時,積極宣傳棉花國家標準,指導棉農采摘棉花進行“四分”(分摘、分存、分曬、分售),防止混等、混級;使用棉制品包裝物,禁止異性纖維混入,保證棉花質量。
三、積極推進生產集約化
集約化是我國棉花生產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在種植優良品種的同時,推廣高產、優質、節本、增效的技術和模式,實現棉花生產的優質高產高效,增強競爭力。按照棉花標準化、集約化生產的要求,西北內陸棉區主要推廣“矮、密、早、膜”配套技術和膜下滴灌技術,減少用水,節約勞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黃河流域重點推廣麥棉套種技術、棉菜間作模式、地膜覆蓋技術以及轉基因抗蟲棉栽培技術,統籌糧棉生產,增加棉農收入;長江流域棉區重點推廣育苗移栽、地膜覆蓋栽培以及棉田多熟栽培技術,節省棉種用量,提高產量和品質,不宜盲目搶早播種。各棉區都要因地制宜地推廣配方施肥、精量和半精量播種以及病蟲害防治等常規技術。同時各地要廣泛開展技術培訓,普及植棉新技術,提高棉農的素質和勞動技能。
四、切實加強棉種市場管理
去年棉花收獲期間,黃河、長江流域大部分棉區陰雨連綿,造成棉種含水量高、發芽率低、發芽勢弱、合格種子數量減少。今年棉花生產回升,用種量增加,種子供不應求,部分地區棉種市場出現了無序競爭。對此,各地要結合“3·15春耕農資打假護農活動”,把棉種作為重要內容,突出抓好棉種市場的管理和整頓工作。要加強質量檢測,公布檢測結果,防止不合格種子進入市場;嚴禁銷售、推廣未經審定的品種,特別是抗蟲棉,未經審定和基因安全性評價的品系(種),嚴禁商業化生產、經營和推廣;堅決打擊違法經營,嚴厲查處假冒偽劣棉種,切實維護種子生產者、經營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加強棉種數量調劑,對異地調種要強調同類型品種以及品種的生態適應性,防止由于品種不適應給棉花生產造成損失。在春播前,認真組織發布本地區的棉花主推品種,引導農民采用優良新品種。
五、繼續推進產業化經營
1985年以來,國家和地方聯合投資建立了250多個棉花基地縣,這些基地縣對穩定我國棉花生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進入新時期以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紡織加工布局向棉花產區的不斷調整,棉花生產、流通、加工由計劃經濟時期的分割狀態逐步向一體化轉變,這就為推進棉花產業化經營創造了條件,也為棉花基地賦予了新的功能。因此,各地要抓住機遇,以棉花基地縣的良種棉加工廠為依托,探索棉花產業化經營的途徑,按照“基地十企業十農戶”的產業化模式,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協調好生產、加工和紡織廠的利益關系,促進優質棉生產基地與棉紡企業和農戶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系,推進產業化經營的健康發展。
六、積極開展有關政策和發展戰略研究
近年來,我國棉花生產的宏觀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入世以來,紡織品出口形勢看好,棉花需求增加;國內棉花流通體制改革以后,市場主體大量增加;棉花生產基地逐步向產業基地轉變;同時,我國糧食供求形勢的變化也給棉花生產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這樣的形勢和變化,我國棉花生產應該怎樣定位,如何發展,需要統籌考慮,綜合研究,拿出對策。一是棉花產業化發展研究;二是研究良種棉加工廠改革問題,探索新的經營機制;三是加強棉花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研究;四是健全棉花生產預警機制的研究等。各主產棉區要組織行業內的專家,結合本地實際,積極開展棉花政策研究,為宏觀決策發揮參謀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二〇〇四年三月二日